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研究

  人的心理在大学时代存在着特殊性。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22岁为智力发育的顶点,之后进入衰退。赫洛克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成熟期大约在23岁,也就是大学时期。智力的发育和情绪的成熟,导致大学生对融入大学地迫切期待,他们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同时又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认识模糊等情况。大学生在校期间,三个时期的心理状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三个时期分别是入学阶段、稳定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入学阶段,大学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的改变,会让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缺乏归属感;进入稳定阶段后,大学生基本适应校园环境,他们会选择自认为舒适的环境进行活动;准备就业阶段是大学生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的阶段,他们既想融入社会,又产生畏惧和抗拒心理,这个时候校园环境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显得十分重要。据相关调查表明,全国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相对于初中生的13.76%和高中生的18.79%,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病率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学研究者总结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两大影响因素:自身的矛盾与外界环境。自身矛盾包括生理基本成熟与思想尚未成熟之间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期望被理解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自我意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偏低的矛盾;思维能力增强与社会实践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感情强烈丰富与自控能力差之间的矛盾。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在校期间,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占主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学校因素,总结其构成的主要要素为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心理卫生教育和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中空间的营造和设计对大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空间营造给大学生带来归属感,同时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保障其私密性的需求。

4空间对人类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4.1空间要素对人类心理影响研究

  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空间要素为理论基础,研究者们从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空间尺度则是研究的重点,人在大尺度的空间中会显得十分渺小,从而产生遥不可及和敬畏的心理。宜人的空间尺度让人产生亲切感,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舒适。而人的生理感受与心理感受息息相关,所以,人体尺度是设计空间环境的尺度基础。过小的尺度空间使人产生压抑感,甚至带来舒展不开或者呼吸困难的错觉。在外部空间的广场设计上,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认为,12m~24m为亲切宜人尺度,以往围合成功的广场不超过135m。除了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以及围合度都是影响人心理的要素。空间的色彩和质感较为直观,给人的视觉刺激最大。不同的颜色质感也能让处在空间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如蓝色给人平静和冷静,红色则带给人热情、激情。空间中不同的质感给人在心理上产生空间的分隔,如在地面铺装不同的材质会暗示空间功能或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心理上也产生分隔感。

  4.2人类心理对空间反作用研究

  从心理角度来说,首先是人的心理需求。在基于生理需求之上不同的人,或是人的不同的活动类型,产生出各种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如两个人在约会或是一个人安静学习的时候,他们需求的.是围合感强、私密性好的空间;几个人的小型会议可能需要一个相对开放,但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而多人的公共交流场所,则需要开放性强、交流通畅的空间。其次,研究者从人的视觉和知觉方面,对人的心理和空间之间联系进行研究。同济大学包蓓蓓在《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研究》中,将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的视觉性进行了量化分析。以视距和景物高度的比例为量化基础,分析了不同比例的区间内,人对景物观赏的状况以及会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视点与观赏对象之间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旨在为景观设计中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相关数据。笔者认为,该种量化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中,对空间尺度色彩围合度等要素与人的心理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满足人们心理健康需求的空间提供参考数据。心理学家还提出人类具有心理空间,在人的心理空间里存在着心理尺度。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提出心理尺度表现为人际距离:关系密切的人际距离为150mm~600mm;人类个体的人际距离为600mm~1200mm;社交的人际距离为1200mm~3600mm;公众场合中,人际距离为3600mm以上。以上数据为研究不同功能、不同性质下的空间设计尺度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当人处在建筑中,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就会相互作用。建筑空间可以看作实质的物理空间,物理空间的变化直接影响心理空间的变化,而有时候人的心理作用于物理空间的空间要素,使其满足自身心理需求。浙江大学吴琼在《基于视知觉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中,对建筑空间作用于人的心理而产生的心理空间定义为建筑心理空间,并详细阐述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的相互作用,更直观地描述人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视觉知觉受到的影响。

5结语

  近几年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者们引入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诸多建设理想高校外部空间的理论,为今后高校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在空间与人的心理关系中,已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外部空间设计,除了注重生态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十分重视。对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究,研究者们多从宏观的大环境出发,以人的行为心理学为切入点。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细化到空间要素对人心理影响理论的应用还相对缺乏,且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和校园环境结合的研究以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者为多数,而重点放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要继续探讨。[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9):4-10.

  [5]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1):38-45.

  [6]黄翼,吴硕贤.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规划,2014(4):85-91.

  [7]张健,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更新设计研究[J].中华建筑,2008,26(7):200-205.

  [8]龚志东.当代中国高校校园建筑开放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9]欧克男.高校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10]俞涛.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龙敏.我国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12]李煦.当代高校外部空间整合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

  [13]孙莞.基于个人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4]吴琼.基于视知觉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15]包蓓蓓.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感受尺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9.

  [16]杜恩龙,毛航峰,张东栋.浅析建筑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空间[J].城市建筑,2013(14):36.

  [17]吴文澎.高校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18]周剑锋.浅谈建筑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

  [19]万玲玲,陈捷.负面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影响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4):444-445.

  [20]曹艳艳.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心理健康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1.网络舆情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2.体育锻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运用论文

3.论互动在低年级中的运用论文

4.节奏在排球运动中的运用论文

5.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6.色彩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7.通讯科技在定位技术中的运用论文

8.论文:点线面在设计中的运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20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