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学体育心理学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减少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效应

  (1)压力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团队内部如果有人背离了其他成员的意图,必定会遭到他人的反对,甚至指责,最终被孤立。在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氛围淡漠的大氛围下,如若有人大力宣扬,鼓动大家都去参加体育运动的话,那必然遭到其他成员的反对,适得其反,不能很好地达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要鼓励所有同学进行体育运动,增强对体育的认识,因地制宜开展集体运动项目消除这种压力。

  (2)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从众人群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阿希经过研究分析证明:“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从众率明显下降。”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学业压力大,而体育观念尚未形成,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参加意识都处于开始阶段,可能一时兴起去参加体育运动,但不可能长久地坚持进行体育运动,“一天打鱼,两天晒网”便成常态。因此,我们要利用从众心理通过不同途径去引导我们身边的人,不断加强体育意识,进而影响其他人,使形式上的“从众”内化为“习惯”行为。

  (3)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众氛围一旦消失,则会很容易使众多从众人群不知所措,从而改变原有计划。社会上“一窝蜂”现象很多,但是现象过后便又回到从前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因此,良好积极体育氛围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这不能仅仅通过几次集体活动就能起到效果,我们要不断进行长效的活动来巩固、带动、保持,促使形成“动力定型”,而不应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使本来好的体育氛围因得不到巩固而逐渐丧失。

第3篇:关于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现状的对策分析

  参与体育活动能增强体魄,增进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体育健身观念。《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高校教育中应培养学生运动习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但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规定,对体育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引导。体育教学现状不理想,教育职能发挥不明显,很大一部分学生体育锻炼动力不足。

一、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基本概念

  1.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理解,以及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属于体育心理学范畴,是人脑自然物质的一种属性。体育意识影响体育习惯养成,影响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一般而言,体育意识需后天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积累和大量体育实践活动来逐步养成。

  2.体育行为。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为满足体育锻炼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其基本理论是行为活动理论。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体育意识影响,还受人的观念、心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制约,而且体育行为也会促进体育意识养成,二者有着密切关系。

二、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调查表明,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多承压能力差,性格内向,意志力薄弱,身体素质低下。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大多性格乐观,热爱生活,敢于迎接挑战和竞争。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磨炼学生意志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体育项目的规则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流能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从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来看,65%的学生缺乏体育意识,2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没必要,3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太重要,15%的学生认为应进行体育锻炼,但没有运动习惯。仅有35%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其中20%的学生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显然,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科学内涵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体育锻炼,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三、培养体育意识、引导体育行为的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并不乐观,除了学生自身兴趣爱好问题,还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科学,缺乏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行为引导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培养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采取特色化教学模式,构建新型体育教学课堂,制订详细教学计划,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产生体育意识,发挥体育教育的最大效能。具体到教学中,应打破传统,不能仅停留在基本运动锻炼和体操动作模仿阶段,还应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2.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走出以“教”为中心的老思路,优化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增强体育教学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锻炼性、健身性,使教育内容更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以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展现体育运动的魅力,利用体育运动对抗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因此,学校可定期组织一些趣味性、参与性、对抗性强的趣味运动会和体育运动对抗赛,通过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体育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体育意识,没有运动习惯,体能素质不佳。为使体育教育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体育行为,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体育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1.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本

2.体育心理学应用教学研究论文

3.大学科技论文

4.大学音乐专业论文

5.大学地理论文

6.德育大学论文

7.大学生调研论文

8.大学物理小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23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