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后信息社会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培养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跨学科专业教学形式的探析

  本文提出的融合多专业的跨专业教学形式,指的是基于一个基本学科专业的基础学习,允许学生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块,完成规定学分和各教学环节,达到毕业要求。

  1.跨学科专业培养的优势。

  在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基础教育框架内,开设跨学科专业的教育形式,相对弱化特定专业,允许部分学生组合选择多专业的课程模块完成学业,甚至可以跨越学科门类,侧重培育综合素养。比如机械大类的学生可以选学40%的通识与人文课程、20%的基础课程、15%的设计课程、15%的信息课程、10%的专业课程。其优越性体现在:

  首先,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科交叉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架构,改变定向思维方式,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次,有利于融通专业壁垒,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可以依据兴趣和志向灵活选择课程模块,既有专业化程度高的专门方向的教学与实践,也有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的复合专业选择。再次,有利于推动充分就业。跨学科专业培养开辟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通识教育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需要,促进就业择业的新途径。最后,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效益和教学质量。对于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释解了坚持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步新技术、又多专多能教育之间的应力,提高了资源效益。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可以把握绝对标准。

  2.实施构想。

  在现行学分制教学的框架内,保证学业的完备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按照方向、平台、限制等约束条件,允许学生在一定学科专业范围内组合选修课程模块。

  各专业设计提供一批课程模块,各门课程标注分类属性与分级难度系数。不同级别课程学分的完成情况,以及不同类别与级别课程的冲抵方式将作为毕业及学位授予的基准。结合学分制的选课、确认、考核、重修等过程,所有课程的考核应保持标准和规范。课程模块作为基本选择单位,有多种组合形式,一个课程模块由2~3门课程构成,6~8学分左右,至多两个学期完成,这些课程在内容上有直接的依存关系,面向基本知识铺垫、专业技术展开,辅以必要的实践环节。

  除参与基本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外,跨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做某专业方向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方式参加毕业教学环节,还可以补充学习部分课程模块。获得所有规定学习环节的学分后,学历学位可以按原基本专业或侧重专业认同。毕业专业可以是复合型的,如机械制造-市场营销专业毕业(授工学学位),市场营销-机械制造专业毕业(授经济学学位)。

  3.保障措施。

  跨学科专业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催化衍生的一种局部化的教学改革,依托基础学科专业面向部分学生开展,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

  (1)开展课程模块的建设。包括课程模块要求、在专业系统中的节点位置、资源条件配属、教学团队整合等方面内容。推广适合课程模块选择的教学机制,课程模块作为学生选课、营建个人专业方向的基本单元。

  (2)学校设有课程宏观建设以及认证监管的机构。一要协调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二要融专长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三要制定课程模块的属性与级别,规定满足学科学位和专业定向的基本学业要求;四要审核确认学生研修的学分符合某专业或某跨学科专业的毕业要求。

  (3)设计,公布专业学习路线图样本。此图标明基本的课程模块和其它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规划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

  (4)完善教学教务管理方法和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课程的选择与开设运行,引导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完备学习计划,确保完成必须的教学环节。

  为了顺应后信息社会的变革趋势,突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以人为本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与职业规划需求,适应知识的传承和发展,不断转变观念,完善多种类型的现代本科教育体系,开发综合性的课程教学,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适度灵活的学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

参 考 文 献

  [1]曹莉莉:《德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原则及结构模式分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郭德红:《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的实践发端》,《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8期。

  [3]郭德红:《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学习制度》,《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22期。

  [4]有力郭德红、吕世彦:《日本大学本科课程管理运行机制分析》,《北京教育》2010年第4期。

  [5]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书院制》,《肇庆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德]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工业4.0 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版。

  [7]丹尼尔·贝尔着,高铦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8]高桂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第3期。

【后信息社会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论文

2.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3.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论文

4.关于高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探索论文

5.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心理学论文

6.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论文

7.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论文

8.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4236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