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小学教师培养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几年来,我校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了“教学与教学统整,学科教育与教师教育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研训融通”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培养体系一体化,使教学研究和职后研训提前介入职前培养阶段,加强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际的了解,缩短了预备教师、准教师入职阶段的适应期,加速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开放的、多元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体系。

  目前我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3+1”培养模式,即改革混合培养,采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分段实施、分流培养的模式。前3年进行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课程逐渐进入,后1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进行教师专业培训和实践。这种专业化合格师资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师范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养成和训练,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从师任教的技能。

  “2+2”培养模式,即前2年按一级学科为主体大类培养,2年后进行学科专业的教师专业分流培养,在第四年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集中进行教师专业课程学习,教学研究与教学实习实践指导。这种择优定向、分流培养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有助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全程化、专业化和优质化。

  “3+1+1”“2+2+2”培养模式,即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精英人才”的“本硕一贯制”模式。经过前3年本科专业教育和后1年教师专业培养,以及经过前2年大类学科基础和通识教育,后2年分流进行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培养,在第4年对学习成绩优异并有志在教师教育中深造者,经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导师推荐和专业考核,选择优秀学生进入为期2年的硕士层次的学科与课程论方向的学习,获得硕士学位。这种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专家型以及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干教师。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改革

  本着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养成、专业知识积累、专业智慧增长、专业技能提高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教师教育必修课,教师教育选修课,教师教育技能训练课和教师教育实践课四大模块。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分别开设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课程以及中学教学实验设计与演示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将应用性、多元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研工作指导训练、多媒体课件制作、三字一话基本功训练、微格教学训练、课本剧创作与表演,纳入教师教育技能课程设置中;改革实习模式,构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特色,综合小学期教育调查、小学期校长论坛、教学模拟演习、教育见习和实习、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内容,构建面向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际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育实践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促进教师教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择业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在教学改革中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时代性、研究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鼓励广大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引入教学内容中,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不断调整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鼓励教师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和传递式,提倡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的教学方式,提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行动研究、实践反思、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与学互动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成长。

  (五)教学实践环节的强化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重,每学年增加近20天的小学期见习与研习和10周的教育实习与实践的时数,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精心设计了教育实习的内容、形式和考核办法,把师范生的专业见习、课程研习、上岗实习和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与中小学共建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施双方“互聘导师制”,使具有丰富的中小学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教育专家、教研员承担师范生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并系统地介入了师范生学科学习、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实践指导和毕业设计等整体专业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师范生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同时还在沈阳周边地区抚顺、本溪、朝阳等地建立了农村教师教育实习基地,选派优秀师范生进行“顶岗实习”,开展师范生“教育支边扶贫”工程,培养了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师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学督导与检查体系和教师教育导师考核制度、师范生实习制度、师范生毕业设计和考评办法等,不断形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管理和制度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教师教育专业优质师源的建设

  高校应在大力引进高层次、高素质、高职称人才的同时,不拘一格地引聘具有中学高级职称的专家型人才,充实教师教育的骨干队伍。同时采用外引内培并举的方式,积极推荐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学校进修学习,提升学习和学识水平。对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和新上岗的教师实行到中小学半挂职学习锻炼一学期的“研修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形成“教、研互助对子”,以教授研究室为载体引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开展教师教育的学习和互动,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提升教师教育学术研究的水平和资助力度

  为提升教师专业质量,我校不断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研究,使教师教育的课程研究、学科建设建立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建立学术研究激励机制,对高水平、高级别、学术影响大的成果予以奖励和资助,学校在教学经费中划拨专项作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专项奖金,用于满足教师教育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更新、教材编写与成果产出等多项发展与建设的需要,以确保我校教师教育工作、教师专业发展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参考文献]

  [1]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郭黎岩,王元,刘正伟.辽宁省小学教师现状调查[J].辽宁教育研究,2007(3):92-94.

  [摘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教师专业知识情况、教师专业适应性状况、教师专业胜任程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方面开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反思,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专业适应性;专业胜任度

【中小学教师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1.中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2.中小学教师论文

3.师德的培养论文

4.青年教师培养论文

5.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论文

6.培养语感的论文

7.数学情感意识的培养论文

8.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513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