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的结合方式探讨

  “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既重视男女之间存在差异,又重视其性别形成同样受社会教育文化的影响,最终目标是要达到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即一个个体既具有男女之共性,又具有男女之个性,既可以摆脱性别角色的束缚,又不失自己的性别本色,“从心所欲不逾矩”。[7]从个性角度讲,体现为男性以阳刚为主,刚中有柔,女性以阴柔为主,柔中有刚。从知识能力发展讲,强调男女共进、取长补短,既具有本我性别特色,又能优化整体心理水平。

  1.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的前提下,培养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首先应建立在对自己生物性别及心理性别特质的认同与内化基础上。否则,双性化教育结果就可能与人们预期背道而驰,导致女孩男性化,男孩女性化。因此,强调“因性施教”使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

  (1)家庭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最初总是来自于与自己同性别的父母一方。所以,父母应在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首先应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理解双性化教育的内涵是在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基础上适当发展异性的优势性别特征。因而,“因性施教”不可忽视。有研究表明2岁儿童已能明确说出自己的性别,5岁对自己性别恒常性基本形成。在这一阶段,父母应加强对儿童性别同一性的引导,使孩子确认自己的性别,并了解相应的性别应具备的一些特征。最初可从衣着上、发式上、游戏角色扮演上让儿童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在儿童对自己性别认同并内化的基础上,可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如:不过分关注衣着、发式,让其参与异性的主要游戏活动,玩异性的典型玩具,鼓励和异性交往……父母自身还应注意自己对于幼儿性别认同的榜样作用,母亲不应做专职的家庭妇女,应有自己的工作。父亲应分担一定家务,为双性化教育奠定基础。

  (2)学校中“因性施教”不可缺失。儿童在3岁时即进入幼儿园学习,这时性别意识仍处于发展之中。这一时期幼儿教师对其性别同一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一项资料显示,男性幼儿教师在美国占10%,在日本占7%,在德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有一定比例,而在我国却凤毛麟角。这种女性教育模式,女性思维当然会影响对幼儿人格双性化的培养。所以幼儿教师应注意突破自身性别角色局限性,对儿童一视同仁。不能因小男孩调皮捣蛋而横加指责,也不能因女孩比较乖巧过于宠爱,否则,会培养出过于顺从、乖巧的男性,易使男孩性别认同错位,出现女性化倾向。幼儿教师应克服性别消极效应影响,因为性别角色教育关键不仅仅在于教育者的性别,而在于教育者观念与行动。否则,就会导致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因此,在教学、游戏活动中应注意对幼儿双性化的引导。

  (3)实施“因性施教”,大众传媒比例有待合理化。如果说幼儿园对儿童性别认同易导致女性化倾向,那么,大众传媒中描述男主人公比例远高于女主人公比例,且对男性描述多为正面,女性多为负面,则易导致儿童性别认同出现男性化倾向。女孩一种情况表现为“假小子”性别特征,另一种情况则认同了教科书中女子的性别特色,导致女性过于软弱。所以我们期待教材在编著时,不仅要考虑它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发展的作用,还应充分考虑它对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应在性别同一性基础上赋予主人公双性化人格特征。

  2.重视从两性差别的角度培养双性化人格。

  在幼儿对自己性别有了同一性认识之后,还应意识到两性确实存在差别,在充分认识两性差别基础上进行双性化教育

  (1)从两性发展不平衡入手“因性施教”,培养“双性化人格”。大量研究证明两性确实在生理、心理发展上存在不平衡,应重视根据每一阶段不同表现“因性施教”。小学阶段,女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发展快,形象思维性强,教师应注重引导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否则会限制其智能、能力发展。男生发展相对滞后于女生,则应教会其一定的记忆方法,鼓励其勇敢的表达自己。进入中学后,男生发展快速,成绩迅速赶上女生,教师不应忽视女生,应帮其理解知识,避免因死记硬背而引起的成绩下滑。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青春期的男女学生正常交往。

  (2)“因性施教”应针对男女品质发展不足之处来进行。在对儿童进行性别同一性教育时,应渗透男女平等思想。同时应让幼儿明白男女间确实有差异,但各有优缺点。而且,有一些品质是应当共同遵守的,如正直,诚实,守信、宽容等。应重视对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塑造。双性化教育可针对男女心理品质发展不足之处来进行。如,培养女性独立性、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培养男性耐心,细致和持久工作的能力……

  3.“因性施教”应重视同一性别间个别差异的存在

  人的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不仅异性间如此,同一性别间也如此。因此,应重视同一性别间个别差异的存在,据此实施双性化教育。如女孩中,有的由于父母宠惯过于女性化,关注衣着、外貌,娇气而无内涵。这时可培养相应的男性化特征,如不过于执着于外貌,对生活琐事大而化之等;而另外一些则过于“男子气”,言谈举止、衣着,像“假小子”,则应多培养相应的女性特征。同样,男孩中有的过于女子气,应锻炼其勇敢、顽强、独立的男性特征。有的勇敢有余,但过于粗鲁,则应培养其沉稳、含蓄、细致等品质。总之,因性施教不能脱离个体现有的心理状况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建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5,(2):11-13.

  [2]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研究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269-272.

  [3]李晔.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儿童[J].无锡教育学报,2003,(6):84-88.

  [4]李少梅.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相关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4):148-152.

  [5]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4):87-89.

  [6]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7]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5):103-108.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论文】相关文章:

1.对孩子应因性施教的论文

2.高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可行性研究论文

3.用于驳性和比较性论文常用句型

4.獒性与狼性议论文900字

5.走向教育的二重性论文

6.论文《研究性教学》

7.酒店管理双证融通思路探讨性论文

8.浅析独立学院全程性创新性就业指导工作教育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469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