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3)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6

  没想到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看完了这本书。

  因为买隐形眼镜而跟他大发脾气,丢下他一个人回家生闷气!

  20分钟之后他也回来了,冲我嚷嚷,说我脾气大,不会考虑现在的生活状况就乱花钱什么的一顿批评。我当然完全听不进去他的话,完全不想说话,不想理他,整个人都钻进了‘居然为了200块钱跟我发脾气,居然连200块钱都不愿意为我花’的牛角尖。

  他好像已经快要失控了,面对我的一言不发。

  甚至让我走,不想再看见我!

  当然,我也不想看见他,拿起包包就摔门而出。

  一个人游游荡荡,完全没有地方可以去,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亲人朋友即使再伤心难过也没人诉说,正在休假的我只能跑到公司,不顾同事怪异的目光说今天过来加加班。

  然后就看完了《巴别塔之犬》。

  这本书的内容真的是超出我的意料,居然还牵扯出了虐狗组织...

  露西的自杀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露西,但我可能是其中一个。

  可怜的她完全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心里的事情没有人可以吐露,积攒之后只能以自杀来解脱。

  可怜的露西,最后都还深深的爱着那个男人,那个男人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是谁的错,谁都没有错...

  所以说,男人和女人根本不是同一个种类,即使会使用同一种语言,依然很难沟通。

  感觉这本书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读懂,应该会再看一遍。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7

  在西方巴别塔意为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祸起一座叫巴别的城市(就是变乱的意思)。小说开篇就是扑朔迷离的死亡事件,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读者不禁会追问:是什么导致了女主角的死亡,深爱她的男主角将如何去找寻真相?当最后谜底被揭开的时候,你既意外又感到是如此合情合理:有心理疾病的女主角是自杀,而死因是因为对男主角的爱。

  最初,作为男主角的教授保罗希望通过教会目击一切真相的宠物小狗罗丽讲人话来告诉他那天发生的事实,随著作者对故事的一步步地营造,读者的心里都在期待着奇迹的发生,我们为童话梦想,希望真的有一只巴别塔之犬,可以跨越种族界限,了解人类的语言,告诉故事中那个苦苦等待的人,他所爱的人,到底为什么会和他分离。但是事实上这是一本活在生活中的小说而不是在幻想世界中的传奇,语言教授最终也没有能够把自己的狗变成外星生物,罗丽甚至因为保罗的错误方式而失去了声带,再也无法发出她温柔的叫声。在这个时候,所有喜欢着罗丽和两个主人公之间的脉脉温情的人都感到了伤感,作者却在这个时候用另一种方式解决了这一个问题:一个电视节目、一份电话账单、心理师的笔记、保罗的智慧和无尽的爱,终于让他以推理的方式解决了所有的疑点,找到了埋藏在背后的真相。

  “记住她原本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最佳的礼物。”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我也为这一句话而感到了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爱。这个时候,我也才理解为什么保罗开始不能揭开所有的谜底--因为爱,蒙蔽了他的双眼;也了解了为什么他最终能够找到露西的死因--因为爱,让他可以用心去感悟。这世间没有所有物种通用的语言,但是大爱无言,心与心之间可以相互勾连,即使没有巴别塔那又怎样,我们依然可以在最暗的夜,找到最亮的光。

  这本书就像是一颗酒心巧克力,我们为它美丽的锡纸外衣所吸引,为里面的巧克力而喜爱它,最终里面的酒才使我们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如果你有空,也尝尝它的滋味,也许你从此不再惧怕外国文学的简单纯粹,转而迷恋这紧凑的情节中的喷涌而出的真情。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8

  一直不喜欢看外国的作品,复杂的人名,冗长的叙述让人顿失阅读的快感。前些日子无聊从图书馆借了本封面看起来比较新的小说《巴别塔之犬》,也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身对狗狗的兴趣吧。本人看书比较拖拉,而这本小说我用了三四天在几节无聊的课上就搞定了。

  这是美国新生代女作家卡罗琳?帕克丝特的一部爱情悬疑小说。丈夫保罗是一位语言学家,他要找到妻子坠树身亡的真相,于是决定教会唯一的目击者——家里的宠物,一只名叫“罗莉”的狗说话,道出真相。保罗的调查步步推进,他也越来越心痛的发现妻子露西死去的真相:精神上本身有一些问题的露西逐渐感受到了与最爱的人之间的距离,孤独,无奈,伤感,抑郁,最终绝望到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有人评论说“这是一部关于回忆、语言、悲伤和救赎的故事,一次另人心碎的探寻。”

  文章故事情节悬念迭出,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干净利落,很少有冗长的句子。与形式上的清新明快相反,读罢作品,萦绕在心头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一种阴郁,一种无奈,一种痛苦,总之让人心里很是难受。小说中的一些新奇神秘的情节很是吸引人,从一开始的方形煮蛋器、迪斯尼之旅、化妆舞会、给死人做面具,再到后来的塔罗占卜等等。伴随着这些情节的是是露西越来越琢磨不透的性格和心理,以及作为读者的我越来越不安的情绪。

  “露西为什么会死去?”我觉得这个问题意义极其深刻。在我看来,露西是死于距离,死于不信任,死于心理过多的不安全感,死于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的悲剧宿命。书中有一个情节给我印象很深,就是露西为死去的少女珍妮弗设计的面具:“乍看之下这个面具只是简单的呈现了珍妮弗的笑脸,单若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这张微笑的脸只是一个面具。你会看到这张脸周围呈现出模糊的盾形轮廓,有点像用来象征剧场的那种悲喜表情面具……在这个面具底下才是珍妮弗真正的脸孔,而相对于面具的开朗,微笑和喜悦,这是一张既忧郁又闷闷不乐的脸。”无疑,书中对这张面具的描写是具有隐喻意义的。后文的一段话我觉得很好的与这张面具呼应着:“我们每个人不是都有两颗心脏吗?秘密的那颗心就蜷伏在那颗众所周知,我们日常使用的那颗心脏背后,干瘪而萧瑟的活着。”

  很喜欢这张面具,亦很喜欢这段话,因为它们真实!现实中的人们谁又不是如此呢?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是那个笑得最灿烂的笑脸,那个有力跳动着的心脏?还是那张后面麻木呆滞的脸庞,以及那干瘪的蜷缩着的心脏?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当自我认知与定位出现了问题,又谈何与他人沟通呢?我毫不怀疑露西对保罗爱情的坚贞

  ,然而距离从何而生?人与人之间真的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吗?物理距离从来不会等于心理距离吧。

  一直很佩服那些人际关系处理的游刃有余的人。在涉及人与人打交到的情形下,我自己似乎智商急剧降低,脑海里不知怎的总是环绕着张爱玲,以及她的那句经典“生命是一裘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虱子”。我在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露西”只是“病情”有轻有重!或许这从根本上无法解决,我们直能调节调节再调节! 以让那颗干瘪而萧瑟的活着的心脏透透气!

  巴别塔,这是圣经中创世纪里提到的巴别(意为“变乱”)城的塔。《圣经·旧约·创世记》中上帝通过混淆语言来制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使得人妄图登上瞻仰天国的通天塔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中。

  这本书是以一个男性的口吻来写的,他讲述了一个悲哀的故事。《巴别塔之犬》中最悲哀的不是那个“保罗·艾弗森”,也不是那只被强迫学说话的狗,更不是从树上坠落的妻子露西·蓝森,那么究竟是谁呢?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起先只是一句评论:“人人都以为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别塔,以为自己最了解那个亲近的人——然而,这座巴别塔真的存在吗?”

  这本书中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就是“我想念我穿着白纱的妻子,是否能让她的狗告诉我,埋藏在她生命尽头的秘密……”

【《巴别塔之犬》读后感】相关文章:

1.巴别塔之犬读后感

2.读后感:我の读后感

3.项链读后感读后感

4.读后感:几米的书读后感

5.图书读后感之《理管》读后感

6.《活着》读后感700字读后感

7.《乌塔》读后感读后感

8.《圆明园的毁读后感灭》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95416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