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读《于丹论语》有感(4)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读《于丹论语》有感6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读《于丹论语》有感7

  现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的琐碎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时间被大量的占去,哪里挤得出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揣摩那语句,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熟悉了不再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做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文化的缺乏已经到了让人担心的地步,传播经典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现无疑带给了我们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讲坛也好,都是作为一个传播的主体而出现,我们都应该去包容,去理解。

  经典文化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国学的没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祢补了这一缺口,快节奏的生活应该有快节奏的文化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现将是对经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读《于丹论语》有感8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用于老师的话说,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读《于丹论语》有感9

  昨天读了一本好书《于丹〈论语〉心得》,起初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一拿起来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实不多,中华书局为此在版面和装帧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个把小时把书读了一半,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因为读好书不应该囫囵吞枣,即便吞下,也该像骆驼反刍那样细细咀嚼,而我因为最近的烦恼,正好需要这样静心的良药。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会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读了不少老外的东西,反过来发现其实很多让某些人“惊羡”、甚至时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学问的所谓“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

  读这本书,的确会产生很多共鸣,如于丹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一起感受两千年前孔子的温暖,这样的想法,真好。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98286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