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4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5 6×5=30(根)

  B类

  9×3=27(只)

教材习题

  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

  1. (1)2 (2)3 2. 3

  3. (1)18÷6=3 (2)(答案不唯一)兔子的只数是天鹅的几倍?24÷8=3

  4. (1)16÷2=8 (2)略

  5. 7×3=21(只) 6. 20 24 15 42

  7. (1)18÷3=6 (2)3×2=6(个) (3)略

  8. (1)6×6=36(岁) (2)(36-1)÷(6-1)=7

  9. (1)8×6=48(颗) 减少54-48=6(颗) (2)54÷6=9(颗) 增加9-8=1(颗)

  10*. 1分钟后1×2=2(个) 2分钟后2×2=4(个) 3分钟后4×2=8(个) 8÷1=8

  11*. (5+3)×2+3=19(个)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8×4=32(元)

  答:象棋的价钱是32元。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活动。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学生对“倍”这个概念不仅认识了结果,而且借着直观教具,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倍”的含义,创造了倍,自然就理解了倍。还培养了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习数学,以旧引新。在教学时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以旧知乘法作为学习基础来学习,达到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简的效果,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教学“倍”的概念时不急于引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而是先进行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了“倍”的概念后再去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新知识就会学得比较扎实。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5

  第一个练习“粉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是将标准量(也就是一份的量)画在下面,让学生感受到“1份”的标准量不管在哪一行,都不会影响比较量与标准量的几倍关系。第二个练习“判断对错”第一题虽然梨的数量也被分成了两份,但却不是2个3,;第二题颠倒了苹果和草莓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意识到确定标准量的重要性。这些练习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

  接下来三色图片的练习已开始从实物逐渐抽象成了符号,还要抛开不相干的多余条件,对学生是一种挑战;第二题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为第三课时打基础、做铺垫。我给予了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亲手摆一摆,增强感官体验,顺利解决问题。再让学生同桌合作摆图片,只要摆出两种图片的倍数关系即可。这个练习看似也在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其实需要学生调动逻辑思维,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

  最后,我再次延伸了拍手游戏,由先前的“几个几”上升到新知“几倍”。游戏向来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活动,通过拍一拍让学生对倍的理解实现了从形到声的过渡,赋予学生对“倍”知识多方面立体的感知,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倍的认识,我始终抓住“把什么当成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并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对数理的表达能力没有充分培养,学生已经掌握了“倍”的概念,但不会表达,导致教学环节不够紧凑;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教师话多显得学生的主体性不够明显。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6

  3、充实课堂,让学生收获满满。

  知识点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练习题的选择,怎样才可以让每一个环节更加的充实呢?练习既是检验又是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在倍的认识中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习题。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在知识点学习之后,设计了我会填,我会拍,我会摆环节,既有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巩固练习,又提及到了下节课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此环节目的是为下节课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7

  《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始接触“倍”的概念,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把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动手参与、直观体验,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为此,我做到了如下几点:

(一)成功之处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利用电子白板的移动功能,指名学生移动萝卜,摆出白萝卜的数量是红萝卜的5倍。这样让学生加深对新识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

  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4、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本课的“变化”分为两类,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

  5、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二)不足之处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5036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