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初中上学期历史教师听课记录(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师:家长给压岁钱的目的是什么?

  生:(略)

  (5)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6)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以迎接财神,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师:真能接到财神么?说明什么问题?

  生:(略)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

  师:古时人们为什么要放爆竹?

  生:驱鬼。

  师:现在春节放爆竹的习俗继续存在,但它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略)(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倒贴福字 贴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学生演示)

  (9)吃饺子吃年糕

  生:过节时,北方吃水饺,南方吃年糕。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饺子还有什么寓意?(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10)吃年夜饭

  年夜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11)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让他别说坏话。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12)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13)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师: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现在又增添了哪些新的习俗?

  生:略

  师:把所有的习俗归纳,同学们从字体的颜色上可以把春节分成哪三类?

  讨论几个问题。1、哪些是古代有的现在已逐渐被淘汰的风俗?这些风俗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祭灶、扫尘淘汰的是迷信色彩较浓的习俗。 说明当时对大自然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依赖土地,这就要祭天敬神 ,希望风调雨顺。

  2、哪些是古代没有的现在新增的风俗?说明了什么?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观念的进步。要求在满足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精神的需求。

  3、哪些是古代现在都有的但内涵发生了变化的习俗?说明了什么?

  比如放爆竹,师:古时人们为什么要放爆竹?

  生:驱鬼。

  师:现在春节放爆竹的习俗继续存在,但它的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略)(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生:(讨论得出)说明节日习俗作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记录,它具有传承性。

  节日习俗是一条流动的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师:春节民俗能传承千年而不衰,总感觉背后有什么东西在影响他,春节有什么功能?

  生:(略)春节作为一种节日,它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庆丰收,二是祭祖,三是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师:你们现在感觉过春节如何?

  生:(略)

  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生:略

  师:1、生活节奏加快;2、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物质条件优越,淡忘过节的年味,对团圆越来越不在乎; 3、科技的进步

  师:春节习俗的各项活动从家庭内部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除夕守岁,初一为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给朋友拜年。最后人们开始逛各种社区性的庙会。这是一种多么祥和的气氛,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同时春节作为一个自然节日,是人和天商量着定下来的,我们顺应自然,但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各个层面得到全面展示的节日。包括饮食、服装、文学艺术、娱乐游戏,价值观念等,比如百善孝为先,春节甚至可以超越政治、阶级、国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重拾春节的年味,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用一段话总结。“春节明亮而温暖。”

  作业:(1)思考今年准备如何过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新年?

【初中上学期历史教师听课记录】相关文章:

1.初中上学期地理教师的听课记录

2.初中政治听课记录

3.教师听课记录的评语

4.初中政治听课记录整理

5.小学教师听课记录

6.初中语文听课记录大全

7.初中年级政治听课记录

8.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6262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