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4

  《平面镜成像》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光现象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2、教学目标及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是: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是:1、虚像的概念 ; 2、平面镜成像原理二、学情分析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

  三。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玻璃板,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两根等高的蜡烛,刻度尺,笔教师演示器材:火柴,蜡烛,玻璃板,光屏,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意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的具体方法:

  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学法指导 科学探究法 等效替代法六。 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由此引入课题。

  (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二)、组织探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1.观察,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点?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以下猜想:1、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是"近大远小"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出示课件)并告诉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逐步验证、学习同学们提出的其他猜想。然后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在猜想之后就是验证猜想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 、"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像比较。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用刻度尺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只蜡烛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4)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5.分析论证: 小组展示实验并在课堂上交流探究结果。此环节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做适当引导,然后师生共同整理探究结果:

  (1)虚像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4)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三)【平面镜成像原理】(时间大约5分钟)在得出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之后,学生自然对成像原理有极大的了解渴望,而这一知识点却有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论分析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来进行难点的解决,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像物对称"这一成像特点。

  首先我带领同学们一起用纸条模拟光束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接着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2.教师小结: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

  (五)、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

  1、搜集平面镜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应用,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2、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六)、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虚像

  (2)像物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4)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04512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