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5)

心得体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12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 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 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 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 活动延伸

  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13

  活动名称:

  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大班科学教案:空气14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压力等,知道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激发幼儿对空气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3.了解雾霾天气,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瓶子、纸团、玻璃杯、蜡烛;课件

  活动过程:

 一、科学小实验: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纸团吹进瓶子里?

  2.介绍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进。

  3.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4.观看视频总结为什么吹不进。(空气的压力)

二、实验二:不吹自灭

  1.师介绍操作要求

  2.幼儿操作,师指导。

  3.小结:空气里有燃烧需要的氧气,氧气没了蜡烛自然熄灭

三、总结讨论

  1.空气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

  2.空气的重要性:动物植物以及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四、了解雾霾天气

  1.什么是雾霾?

  2.雾霾天气哪里来?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4.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

 活动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空气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空气的秘密》这一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雾霾天气更是难以理解,但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环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个难点。对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过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和“不吹自灭”两个小实验进行探索,实验一是“放在瓶口的纸团能用嘴把它吹进瓶子里吗?”,这个环节根据幼儿的经验觉得非常容易吹进瓶子里,而结果却让幼儿很吃惊,不管是使劲还是轻轻吹都无法把纸团吹进瓶子里,从而在亲身体验中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压力;实验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了解空气中有燃烧需要的氧气。这两个环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

  最后环节,抓住了今年的社会关注点“雾霾”,虽然“雾霾”对我们南方城市来说是少见的,可以说对我们而言是较遥远的,但在现代社会里对治理雾霾又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本次活动后半部分从了解什么是雾霾?雾霾天气哪里来?到雾霾对人类的影响。最后讨论对雾霾我们(小朋友)能做什么?这几个环节中让幼儿多方位了解关注“雾霾”,让幼儿知道从小这样做的重要性,达到对幼儿从小进行环保教育的效果。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大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xindetihui/433611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