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乐器的演讲稿(2)

演讲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上面我们说明了中国弓弦乐器的最初形式轧筝的源流,下面将重点讨论中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起源。胡琴即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北方胡地少数民族中流传的弦鸣乐器。自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胡琴是弹弦类乐器的总称,如琵琶、忽雷等。唐宋时期的胡琴已有弹弦的和拉弦的两种,既有弹弦的胡琴如琵琶、忽雷等,又有弹弦和轧弦並存的胡琴如奚琴(嵇琴)。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和杨师皋给事伤小姬英英》诗云:“见学胡琴见艺成,今朝追想几伤情。捻弦花下呈新曲,放拨灯前谢改名。”。北宋陈旸《乐书》中云:“唐文宗朝,女伶郑中丞善弹胡琴,昭宗末,石众善胡琴,则琴一也,而有擅场,然胡汉之异,特其制度殊耳。”,这里所指的胡琴明显是弹弦乐器。唐代诗人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宴荣山人池亭诗》中:“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的诗句中所指的嵇琴应是用竹片擦奏的弓弦乐器嵇琴。

  奚琴(嵇琴)作为中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最初形成,从唐代孟浩然诗中我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正式明确见于历史文献的是北宋陈旸的《乐书》。《乐书》中对奚琴的来历、形制和演奏方式都有较明确的阐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也类焉。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非用夏变夷之意也。”,从“至今民间用焉”的说法来看,这种“两弦间以竹片轧之”的弓弦奚琴其起源的时间应更早一些。一般学者都认为奚琴在唐代就有,奚琴即为唐代的嵇琴。

  从唐宋时的有关文字记载中, 我们可以知道奚琴和嵇琴是同一种乐器的两个不同的名称。嵇琴在唐代的文献中有多处记载。崔令钦在《教坊记》中的教坊曲中记有《嵇琴子》的曲名。杜佑的《通典》中也对嵇琴有记述,但没有明示嵇琴是否为弓弦乐器,只是从诗人孟浩然的“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的诗句中人们才推测其为用竹片擦奏的弓弦乐器。而宋代典籍中对嵇琴作为弓弦乐器则有明确的记述。宋代的《事林广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曰嵇琴。二弦,以竹轧之,其声音清亮。”。陈旸《乐书》中记述:“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宋代高承在《事物记源》中所记述嵇琴也出于弦鼗。“秦末人苦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记以为琵琶始。按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然则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则今嵇琴是也。嵇琴为弦鼗遗象明矣。唐《礼乐志》曰:‘琵琶体圆修颈而小,号秦汉子,盖弦鼗之遗制,出于胡中,传为秦汉所作,今人又号嵇琴为秦汉子。’。《通典》亦云‘汉秦汉子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兼以秦制者,盖兼用秦汉之法,而诸家皆记为琵琶之始,何也?或曰嵇琴,嵇康所制,故名嵇琴。虽出于传诵,理或然也。’”。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我们可以认定嵇琴和奚琴确为同一种乐器的不同名称。总的来说其理由有下面几点。一是多处历史文献记载中都认为嵇琴和奚琴均出于胡中,二是嵇琴和奚琴均出于弦鼗形也似弦鼗状,三是嵇琴和奚琴较早时都是弹弦乐器,四是嵇琴和奚琴演变成擦弦乐器时均用竹片轧奏,五是古时嵇和奚发音均为xi。奚琴因出自古代奚人而得名。北宋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出奚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奚琴在唐代以嵇琴相称,主要是奚在唐时人们的心目中为贬义之词,奚这一古代中国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沦为中原人的奴隶。《新唐书.北狄传》载:“奚亦东胡种,为匈奴所破,保乌丸山。汉曹操斩其帅蹋顿,盖其后也。元魏时自号库真奚,居鲜卑故地,直京师东北四千里。其地东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鳛。与突厥同俗,逐水草畜牧,居毡庐,环车为营。”。奚人被中原人所掳掠,自然身份卑微,因而文人雅士们便将奚琴附会于嵇康,遂有嵇康制琴说,而嵇康本也姓奚,而当时嵇奚又同音(xi),因而唐时将奚琴称为嵇琴。

  弓弦乐器与弹拨乐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弹拨乐器是用拨子、指甲等来弹奏的,而弓弦乐器则是用弓上的马尾摩擦琴弦而进行演奏的。中国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始姐奚琴在唐以前乃为弹弦乐器,它是怎样由弹弦乐器慢慢过渡到用竹轧的弓弦乐器,进而再过渡到用马尾擦奏的弓弦乐器的呢?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唐时已出现乐器史上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轧筝是用竹片摩擦琴弦而发音的。奚族居住之地与西域之间的匈奴、突厥等民族在当时都没有任何关于棒擦的弓弦乐器的记载资料,至今所发现的考古资料中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依据,所以胡琴类弓弦乐器的鼻祖奚琴由弹弦乐器演变为用竹轧的弓弦乐器的过程中,受到中原地区发展较为成熟,流传区域已相当广泛的弓弦乐器轧筝的影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轧筝形状呈长方形,象筝、古琴类乐器,安装弦的面板呈半圆弧状,弦数较多,演奏时弓子放在弦外。奚琴只有两根弦平行地由马子撑起,奚琴安弦的琴筒表面也是呈平面状的,如象演奏轧筝那样将弓放在弦外,则势必在演奏一根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另一根弦,这样就无法进行演奏。因此,奚人在将弹弦奚琴转变成拉弦奚琴时,只能将弓放在奚琴的两根弦之间,内、外弦有别地进行演奏 。奚人借鉴、吸收了中原的轧筝用竹片擦奏的方法,将他们原先作为弹弦乐器的奚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地向用竹片擦奏的拉弦奚琴转化。在唐宋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奚人演奏的奚琴有一个弹弦奚琴和拉弦奚琴交错叠置的阶段。奚琴在宋时才明确记载为拉弦乐器,但其时仍还有弹弦的奚琴存在。轧筝与奚琴在唐代文献中都有记载,但轧筝作为弓弦乐器在唐代中期的文献中就有明确的记载,而奚琴作为弓弦乐器在文献中记载就明显偏晚。唐宋时期拉弦奚琴的形成与确立,最为重要的是奚人受到了中原的轧筝用竹片擦弦的启迪,将轧筝的竹片之“弓”应用到弹弦的奚琴上,使其成为用竹片擦弦的奚琴,而完成了奚琴从弹弦乐器向拉弦乐器的演变。至此,我们应是比较清楚地理清了胡琴类弓弦乐器在唐宋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

  胡琴类弓弦乐器在北宋时(公元960~1126年)已出现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似弦鼗的奚琴类型和似琵琶的火不思类型。奚琴类的胡琴的特征是有圆形或碗形的琴筒,细长的琴杆,弓放于两弦之间演奏。火不思类的胡琴的特征是形状似琵琶而瘦长、琴筒一般呈梨形,弓在弦外演奏。火不思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流行的一种弹弦乐器。“火不思”一词最早见于《元史.礼乐志》,“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榼,以皮为面,四弦,皮饼同一弧柱。”。形如火不思的弓弦胡琴的记载最早也见于《元史.礼乐志》,“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 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火不思是蒙古人的称谓,在唐代时弹弦乐器火不思已有较广泛的流传,火不思在唐时也称忽雷。北宋时有火不思状的弓弦乐器出现,宋人所绘的《蕃王按乐图》中有火不思状的弓弦乐器。上述两种胡琴类的弓弦乐器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运弓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形似弦鼗,弓在两弦间演奏,而后者形似火不思、琵琶,弓在弦外演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yanjianggao/28051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