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自我鉴定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2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对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准确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的。我的说课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对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日月无私照”的第一课时“平等的真谛”。本课与上一课“关注弱势群体”和下一课“和你在一起”是承接和递进的关系。即:要使学生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从最初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为下节课落实行动打下基础,进而知道公平、公正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从内容和地位上讲,本课的教学是一节搭桥课。搭学生思想认识的桥,搭上下课时承接和递进的桥。如何搭?如何找到一个支撑点?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2、懂得平等社会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帮助,需要每个人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平等社会的美好。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案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平等意识,形成追求平等、正义的价值追求。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人人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不尊重他人,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

二、对学情的分析与思考

  十几岁的孩子对平等的理解是趋于绝对的公平与公正是片面的。面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弱势群体”等诸多现象,又认为平等是不可能的。针对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如何让他们的认识从片面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思考,为下节课落实行动大下基础??这成为我教学方案设计的又一思考。

三、设计教学方案,搭起教与学的桥梁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和思考,我选择了目标教学法,围绕教学目标(心中目标明确,教法才会灵活,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案例搭建平台,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案。

  导入:我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引发同学们对平等的思考。案例——某青年在进入一饭店就餐时,被饭店工作人员以“面容不太好,怕影响店中生意”为由拒绝入内,经过诉讼,该青年获赔精神损失费4000元。(这是教材中的一个案例)

  问题1、这位青年被拒绝进入饭店,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诸如此类的现象吗?(在教材第一问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添加了第二问)

  案例是真实的,学生的思维与交流就会找到一个支撑点,真实的案例讨论的结果自然会有“信”度,再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学生对平等的片面理解,逐渐会趋于理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得到提升。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关于平等的争论和思考也被激活。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人生“际遇”不同?这些与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极不协调,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公平、公正的重要。

  会极不协调,让学生感受公平公正的重要。

  第一问只是打开了学生从直观感知到理性思考的窗口,紧接着我又设计了更高梯度的问题:问题2、青年胜诉给我们什么启发?

  通过这一问题的交流,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尽管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但现实的境遇,如相貌、残疾贫困等不能成为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的'条件。怎样捍卫平等?从青年人获赔,我们认识到: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养。

  在上述案例的基础上,紧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图片对比的案例资料,这一组图片的主要内容是:一边是文明富足的城市生活图片,另一边是各类弱势群体的图片。图片内容对比强烈,有很大的冲击力。学生再次被带入思考的情境。看完图片后,我抛出了如下问题:

  问:假如你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一员,你有什么话想说?思想品德课,就要让学生直面社会生活去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换位思考,才能真真体会并认识到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法律的维护、更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帮助和支持,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歧视他人是不道德的。

  平等是基于生命的平等,太抽象了,对平等的诠释还不全面。于是我放映洪战辉和霍金的视屏资料,搭建思维平台。问:结合洪战辉和霍金的经历,谈谈自己对生命平等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平等需要他人的帮助,也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但它不是施舍,更需要处境不利的人,用自己的奋斗诠释平等真谛,捍卫生命的尊严,赢得世人的尊敬。

  本课内容很抽象,学生对生命的平等很难深入理解。我就这样通过设置三组案例搭建平台层层递进,学生的认识也步步提高,有了理性的认识与思考,也就为下一课落实行动打下了思想基础,搭好了桥。最后,通过板书小结和练习进一步达到巩固与提升认识的目的。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解析几何第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点线、线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其中以点点距离、点线距离、线线位置关系为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解决其它解析几何问题的基础。本节是在研究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的一个重要公式。推导此公式不仅完善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体系,而且也为将来用代数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奠定了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设计这一节教学,能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深刻地领悟到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利用化归思想和分类方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研究数学问题,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2、重点、难点及关键: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怎样自然地想到利用坐标系中的x轴或y轴构造Rt△,从而推出公式”。对于这个问题,教材中的处理方法是:没有说明原因直接作辅助线(呈现教材)。这样做,无法展现为什么会想到要构造Rt△这一最需要学生探索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公式的推导和掌握与之相应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照本宣科,则不能摆脱在客观上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事实上,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起关键作用的是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因此,我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作辅助线,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裁、重组和铺垫,构建出在探索结论过程中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环节,采用将一般转化到特殊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特殊的直观图形的观察、研究,自己发现隐藏其中的Rt△,从而解出|PQ|。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特殊问题还原到一般,学生便十分自然地想在坐标系中探寻含PQ的Rt△,找不到,自然想到构造,此时再过P点作x轴或y轴的平行线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本设计力求以启迪思维为核心,设计出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推导出公式。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并能用公式计算。

  (2)领会渗透于公式推导中的数学思想(如化归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掌握用化归思想来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观察、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精神,挖掘其非智力因素资源,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点点距离、线线位置关系,初步掌握了“用代数的方法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并且学习了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构造Rt△,利用三角形性质以及同角公式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做好了铺垫。并且,高二的学生已经基本能够从特殊的情况中发现规律,从而推广为一般情况,关键是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应用意识还比较淡漠,所以本节课只要做好这种引导工作,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也是本节课要突出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课堂设计的原因,能够使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是难度很大,关键是推导公式的方法的选择,一旦找准推导方法、作出相应的辅助线,接下来的推导过程就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所以

  1、遵循“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主体(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一种再创造行为”的理论,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提问式教学方法。

  2、根据“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的精神,开发学生的智能,形成其健全个性”的原则,力求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或显性(答问、板演等)或隐性(聆听,苦思等)地参与全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下,积极思考、动手演练、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导出公式。

  3、采用投影、计算机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以反馈调控为手段,力求反馈的全面性(优、中、差生)与时效性(及时、中肯)。

五、教学程序:

  ⑴课题引入:复习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两直线相交,又如何求出交点的坐标?这样有意识地涉及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交点等知识,既帮助学生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结构,也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使新授知识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生长点,自然地引出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3分钟)

  ⑵课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由特殊直线到一般直线;由特殊点到一般的点),提出如下问题:

  先研究点到特殊的直线(平行于x轴和y轴的直线)的距离;

  然后对于一般的直线,先研究特殊的点(原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利用“等面积法”、“三角形相似的性质”或“解直角三角形”三种思路求解),再将其解题方法推广到一般的点,就会自然想到构造Rt△进行求解了。

  逐步逼近目标,在这过程中展示了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调动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中只要抓住“构造一个可用的三角形”这个关键,就能突破难点,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27分钟)

  ⑶例题练习:推导出公式之后,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动手练习,进一步巩固公式的记忆和应用。(12分钟)

  ⑷小结作业: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公式的特征和应用,布置课后作业。(3分钟)

六、教学设计评价: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不仅是其有广泛的应用,而更重要的是公式推导过程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学中理应予以重视。因而,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时,要力求暴露公式推导中的思维过程,突出整体观念对思维过程的指导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思路自然的则运算很繁,而运算较简单的解法则思路又很不自然。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中通常采用“满堂灌”、“注入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避免这个问题,有必要很好地探讨一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教学如何更合理,怎样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公式的过程,怎样使推导过程自然而简练。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复习引入时,有意识地涉及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交点等知识,既帮助学生整理、复习已学知识的结构,也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己“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使新授知识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生长点,自然地引出新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完善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逐步逼近目标,在这过程中展示了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以充分体现,经常这样做,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将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只要抓住“构造一个可用的三角形”这个关键,就能突破难点,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也是实验课;既学习了新知识,也锻炼了用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使用现代化工具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变化的美;也在学生个性情感中融入了创新的意识与胆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ziwojianding/429660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