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性(2)

白居易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6.三重主题说。

  二十世纪80年代感伤说提出之后,蹇长春于1991年发表《〈长恨歌〉主题平议》一文,对三重基本观点讽喻说、爱情说、感伤说作出回归而提出三重主题说。此观点对《长恨歌》主题作了全方位把握。提出讽喻、爱情、感伤三者并存。但将讽喻和时代感伤单列两重主题和爱情主题并列,不太恰当。

  《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是由题材的特殊性决定的。

  《长恨歌》所选题材李杨故事是一个历史题材。李杨故事本身就蕴含着政治和爱情两个方面的思想意蕴。故事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杨玉环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一个是天子之尊,一个是贵妃之宠。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一举一动的政治后果。其爱情不能不与唐帝国的盛衰相联系。帝王沉迷于爱情,必然要荒废朝政;而朝政的荒废必然导致动乱。这就说明封建帝王的爱情本身就蕴含着政治内容。唐明皇自迷于杨贵妃之后,整日莺歌燕舞,而将朝政委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这是一个有深刻教训的历史史实。这种历史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主题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也是诗人创作思想双重性的反映。

  诗人写《长恨歌》是初入仕途,为“三登科第”的得意时期。“兼济天下”是其主导思想。对于李杨故事这个蕴含着深刻历史教训的历史故事,诗人不能不从政治角度着眼,以寄寓讽喻。作为以“兼济天下”自负的封建文人不能不为大唐的衰落而感伤。另一方面,诗人作为一个有爱情伤痛者(诗人于元和年间在符离曾与一个叫湘灵的女子相爱,但终因礼教而忍痛分别,未能成眷属)不能不对创“开元盛世”的唐明皇以天子之尊不能保全自己深爱女子的痛苦。诗人的爱情隐痛正可借李杨爱情故事得以宣泄。这种从政治和爱情双重着眼的创作动机,反映在诗歌中必然是政治和爱情的双重主题。

  文学作品一旦诞生,对读者来说它便是一个审美客体。作品——审美客体、时代——审美环境、读者——审美主体互相作用,对审美客体的认识是无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还有其他观点的提出。《长恨歌》由于题材的特殊性、白居易创作思想的矛盾性,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梦幻般的故事,对其主题的认识是无尽的。《长恨歌》这首叙事长诗作为不朽的文学明珠永放光芒。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aijiyi/25255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