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美学特征(3)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忧伤哀婉的悲剧美

  小说从两条线索出发,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和老船夫祖孙之间温馨的亲情,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翠翠的悲剧故事。

  水性极好的哥哥天保因为得不到翠翠的心,在离家的途中坠船而死;弟弟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误会老船夫,与他产生隔膜,再加上翠翠对他的躲避,父亲让他娶亲,于是气恼之下远走他乡。而老船夫也最终死在雷雨将息之时,从此只留下翠翠孤身一人。

  在悲剧发生之前,作者对笔下的风景、风俗、人性都作了大量的描摹,让人读来觉得清新美好。随着剧情的发展,虽然作者的笔调仍然没有变化,但却让读者感到一股莫名的悲伤。如第七章第十九节傩送与父亲的对话:“我还不知道我该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许我撑个渡船 !”此时他的心“像刀砍过的一样”,“但他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傩送的笑是带着泪的笑,读来让人心酸。

  翠翠与傩送两情相悦,却都没有主动追求爱情的勇气,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翠翠与她的母亲一样,都无法冲破传统观念对人的约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与世隔绝的小镇上,发生了翠翠与两兄弟的悲剧命运,正昭示了人物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的悲剧性,或许这是作者没有意识到的。这种文化对人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却明显地凸显了自身的内在悲剧性,正是这种文化的内在悲剧性,导致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命运的悲剧性,只是在作者笔下,那些美好的风土人情冲淡了小说的悲剧意蕴。

  作品最后这样写到:“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尾,作者只是用淡淡的语调叙述着故事,通过文字向读者传达一种忧伤哀婉的情思,寄寓着不言自明的主观愿望――或许真有一天,那个人会回来。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表现了中国一些封闭地区的自然美、风情美和人性美。在当时中国动荡不堪的背景下,作者正是想通过描写一些美好、纯净的东西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这正是作者对现实无声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

  [2]党秋月.论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意识[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

  [3]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邱紫华.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修订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2784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