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从生命形态看《边城》的生成意义(2)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生命构成中的悲剧意义

  苏珊·朗格指出:“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具有相似之处,这时作品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作为现实的生命与艺术的生命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很多时候人们无法辨清到底自己最向往的是哪种生命。因为这种抉择的无奈与彷徨,很容易造成最终的悲剧性的结局。《边城》在其艺术形式上是独立的,是自足的,它悄然立于人世之上,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可是,边城中的一切又是具有生命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有着自己的感觉、知觉。事实上,这个桃园世界是沈从文在自己的观念中创造出来的,《边城》所发出的声音正是沈从文心灵的回声。

  《边城》的生命气息是浓重的。沈从文以牧歌式的笔调咏叹了湘西这片净土的美好,任何一个形象都焕发着“美”的光辉。《边城》中有一个令人神往的桃园,在那里白河轻轻地流着,河的两岸早已满是桃林,人们便在这桃花源中快乐自足地活着。一切总是那么的静寂,那么的自然。桃园的宁静又增加了人对“人事”的思索力,每个人似乎都怀了一份对于爱与憎的必然的期待。一切又都是“善”的,人们仿佛真的在自己的人生的美梦里过着自己的日子。有人讲,人类最早的崇拜是从自然开始的。这里的

  自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融合,是自然界和生命之终极人性的融合。在《边城》的一开始,沈从文便陶醉于对湘西优美的山水景物的描绘。在沈从文看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那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是一致的,他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塑造一个和谐的境遇。他把人世的、自然界的一切冲突淡化,而倾力于描写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关系。

  沈从文通过《边城》展示的生命形式是跨越时空的,既不停留在过去,也不停留于现在,对于未来这种生命形式也是未定的结局。《边城》体现出的生命形式本身的内核“和谐”,在文本的前后形成了一个悖论。这种从“和谐”到“不和谐”的过程足以引起现代人深深的思考,自己是否也因为现实的威胁而自我扭曲了自己本初的生命形式?这或许就是《边城》的深层意蕴所在。  注释:

  【1】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三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第518页

  【2】吴投文.《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第161页

  参考文献:

  [1]、[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三卷)[C].北京:商务出版社,1975.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30845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