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边城》中“家园”原型的文化内涵分析(2)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一、追寻“家园”的执着与无力

  美国汉学家艾凯认为“现代化”指的是一个范围及于社会、经济、政治的过程,其组织与制度的全体朝向以役使自然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智的运用过程。人们既希望追求高度的物质文明,又期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传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这是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共同面对的共通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精神家园承载着的自然文化,张扬着的健全人性虽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也因此更加吸引人们去追寻。

  不仅沈从文这样坚守心灵净土的理想作家有重回故园的向往,一代人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乞求回归到精神的家园,找到被“现代化”迷失的自我。于是,“返乡”就成为了他们的首选途径,似乎远离五光十色的灯红酒绿回到乡野就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边城》是作家在想象中一厢情愿构筑的世界,然而中国社会现实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无情的击毁小农社会的鸟语花香,田园牧歌的吟唱被工业机器的轰鸣取代时无法避免的无奈。正如小说中原本滋养着翠翠和湘西人民无忧无虑生长的河流,最后绝情的冲倒了白塔,冲走了大老,“冲”走了二老,也冲毁了翠翠心中的梦。所谓家园的追寻并不能回到最初的梦想,在现实的面前,这种“追寻”显得那么的无力。但是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立场对现代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发出了深深的追问和质疑,在审视乡村保守与愚昧的同时,家园的重构形成了对“现代化”的反省和批判。

  二、回归“家园”的抗拒与压抑

  沈从文对于湘西故园的回归与怀念,其实就是他对于现代化的抗拒。在《边城》以及其他作品中,沈从文一方面监视着在城市商业文明的包围、侵袭下,农村缓慢发生的一切,同时又在原始野性的活动中,显现都市人的沉落灵魂。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面临着崩溃的命运,这是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对于湘西世界即作者心中“家园”的无情挤压使作者感受到了压抑,这也是城市对乡村、现代化社会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压抑。厨川白村所谓“苦闷的象征”,就是在宣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

  总之,有意识的把旧的最好的东西接个在一起的企图,无论是其动机多么美好而善良,都将由于现代化模式和社会其他结构相互之间的奇异依存性而注定要失败。真正的精神家园只能在诗意的想象与审美中,沈从文执意要回归,只能是一种悲剧。沈从文最终舍弃了传统湘西而选择了现代文明,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我们看到《边城》的结尾,其实是顺应了现代化的要求自觉拆毁了湘西边城。原本被理解的回归家园与再造家园,在与现代化潮流的对抗中,就这样偃旗息鼓了,甚至也可以说依附在了这一潮流上。

  人类在追寻永恒的精神家园,然而这一路上会遇到何止向“现代化”这样强劲对手。只要理想和信念并存,永远的“乌托邦”就并不会在人类的想象世界里消失。尽管诗意的家园往往会被现实颠覆,但是人类会执着的去追寻,因为“家园”已经远远的超出了避风港似的栖居地,而是承载了一代人心中的梦想,成为了集体记忆永恒的归宿。所以无论是当下网络文学如何的招摇过市,多元媒介纷繁复杂的信息以各种各样的渠道充斥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还是能从中寻找到人类向往“家园”与追求理想的蛛丝马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3173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