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4)

边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再从生活风俗方面来看。我们知道,湘西山高林密,流急滩险,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人力的作用显得无足轻重。于是在小说中描绘的赶集、对歌、赛龙舟、泅水比赛等情景是对人生美好生活的描写。这种描写中无论哪一件事,哪一次活动,它的目的性也已不强。小说中要表现的是人们生活情趣的放达,这是沈从文对背景虚化、淡化处理的结果,是那种灰暗现实环境下孕育出的一份从容、恬静的生活态度。

  于是,当我们读完《边城》后,边城中的人们的那种以自然为基础的存在形式会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会浮现我们眼前。这个世界源于现实:那是都市文明影响较少的。保存天然较多的地区。沈从文又在这相对较边远的带有淳朴民风的地方寻找到了比较美好的人生形式加以理想化的表现。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完全听凭一种自然,人们从容而恬静地生活着。当然,小说中人们这种完全听凭自然的状态,有时会让读者产生一种不幸的感觉。然而,这正是沈从文的夙命观的体现:听凭自然的过程很完美。虽然自然的阴晴圆缺会使处在其中的人有自主无法把握的东西,产生不幸。但我们也可以安然地听命,坦然而安宁。所以边城人生命形式的代表翠翠,当面对不幸的时候她并未产生一种悲凉的感觉。只有我们这些无法超脱的人才会产生悲凉感。

  人类文明发展当到当今,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呼唤自然的回归。人类在创造中不断摆脱原始、蒙昧,却离自然越来越远。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自然本性丧失的太多,渐趋向社会中的符号时,人们开始向往自然,向往人的天性。开始呼唤原始的回归。

  在沈从文所处的时代,很多人还乐观地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性的同步发展,只有沈从文敏感的意识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间的冲突。意识到社会性和整个人性的背离。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相对理想的人生形式,提供了一种社会和人类自身建造的参照。  也许《边城》不是理想的社会模式,人性并不优美健全,但正如前面所说,它是现实基础上理想化了的世界。所以,也太多描写了人理想中的世界,简单的社会,简单的人,但这正是人们在文明高度发展对原始回归的一种呼唤:也许沈从文是过于看重湘西的“原始的丰富”的人性,但正是透过这个“原始丰富”的世界,去审视都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矫正人性扭曲变形的路径,使得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完美结合,使我们在已经被文明道德过度社会化的人性中找到适度的动物性的回归。所以,这绝对是沈从文的一大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程光炜,吴晓东,孔庆东.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方波(1977一),女,云南人,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现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ancheng/3255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