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经采薇全文课件(2)

采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 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 柔 刚) 时间的流逝(莫止 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aiwei/2652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