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采薇教案(4)

采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采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采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汇编六篇】相关文章:

1.采薇教案

2.《采薇》教案

3.采薇微教案

4.《采薇》完整教案

5.采薇 教案学

6.《采薇》 教案

7.《采薇》的教案

8.课文《采薇》教案

9.《采薇》节选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aiwei/40980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