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岑参的唐代诗人介绍(2)

岑参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气壮山河的诗篇

  诗人岑参,天宝十三(754)年秋,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虚职,文人幕僚官),摄监察御史。天宝十五(756)年春,“安史之乱(755年)”爆发后,伊(州,即今哈密地区)、西(州,即今吐鲁番地区)、庭(州,即今吉木萨尔县),节度使带兵赴内地勤王时,将他升任为伊、西、庭支度营田(军事后勤)副使(实职)。为筹集粮草,诗人常往来于庭州、轮台(今乌鲁木齐)、西州之间。

  军事虽紧迫,但男儿报国之忠义,已超越了人伦之常。据有关资料可以推出,公元756年至757年秋,诗人来往于庭州、轮台、西州三地次数月有13次。当时只有骑马,为军务而奔波。诗人把吐鲁番的四季都写到了。“平明发xx台,暮投交河城。”一天赶360里,人能受得了吗?但诗人豪情满志,“功名祗向马上取”。为了国家的安全,个人的辛苦早就忘却。然而,诗人也到出了边塞将士的辛苦和酸楚。

  在神秘的阿斯塔那古墓中,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试想,在边塞的风雪大漠中,年轻的诗人岑参此时是一位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青年将领,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天山、轮台、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飞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在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

  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经查史料,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这笔账是说,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就是这张账页,不知被一个什么人糊在了一个纸棺上,在经历了一千多年之后,奇迹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发掘出来。

  看着这行墨迹青青的原始记录,一千多年前这位著名的诗人戎马倥偬、转战大漠时的形象,跃然浮现在眼前。

  岑参曾两度出塞,前后在边塞生活了六年,写了大量的边塞诗,他的诗气势雄浑、色彩瑰丽、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美的塞外图景,极富浪漫主义的阳刚之美。

  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形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诗人,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激情与梦想。他们首先是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战士,然后才是激情洋溢的文人才子。正是这种粗犷豪迈的气质,造就了令后人永远仰慕的唐代辉煌。诗歌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也焕发出大气磅礴、瑰丽雄奇的高亢格调。

  文学在这些战士的笔下,流传后世;文学家在这样的文学中,名垂千古!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encan/14695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