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3)

长恨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就是一首讽喻诗呢?不能,因为虽然这首诗讽喻的味道很浓,份量很重,但毕竟只是在诗的前半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

  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则是“爱情”主题的表现。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商羽衣曲”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变化:安史之乱爆发,“汉皇”西逃,出都门后,六军不发,厄运来到杨妃头上。在这里作者描写了“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的惨状。“宛转”突出了杨妃死前挣扎的情景,“花钿委地”是个细节描写,“掩面”和“回看”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突出描写“汉皇”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从这里开始把对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的批判转为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同情,而且不仅是同情,接下去是长篇大段的对汉皇思念杨妃,派方士寻觅杨妃魂魄和杨妃之魂对方士所谈到的对汉皇的思念,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作者采用了环境渲染、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等各种手法来全力写两人相思之切,之真,之苦,真有催人泪下的功力。在杨妃将钗、钿各分一半给方士带给汉皇时,借她之口重新说起当年两人的誓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这一爱情主题升华到几乎不能再高的地步时,作者终于按捺不住,亲自登场,万分感叹地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至此“爱情”主题得到了最充沛的表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之处,又更有大段的同情和歌颂爱情之处,尽管这两个主题表面似乎是不相容的,但单执讽喻或爱情一端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的。  二、《长恨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矛盾主题?

  这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性和作品所描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矛盾性、复杂性所造成的。

  《长恨歌》这首诗作者在主观上是借古事以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在客观上,它的内容本身又有讽喻、揭露统治者的作用。

  所谓“主观上”就是指诗人的创作意图来说的。根据白居易自己进行的诗歌分类,《长恨歌》是列入“感伤诗”类,并未列入“讽喻诗”。他对感伤诗的标准是“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根据白居易的好友陈鸿《长恨歌传》的记载,正是民间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传说感染了诗人,引起诗人强烈的感慨,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写出《长恨歌》的。

  然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呢?仅仅是对李杨坚贞不渝爱情的歌颂吗?要搞清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居易当时的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anghenge/2934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