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教案(5)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赤壁赋》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

  1、放录音(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2、整体感知(附板书)

  ⑴ 景 情 理

  乐 悲 喜

  ⑵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3、赏析要点

  ⑴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⑵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a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b悲从“歌”中来;

  明确:赏析歌词的内容(从扣舷而歌的歌词看,显然是从《月出》诗里生发出来。“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儿,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么?“渺渺兮予怀”表现临风怅惘 ,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么?但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有所不同,这里的“美人”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在游赏之“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所以从“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

  心情中进一步引出忧患 整个人生的哀思来。这是由乐到悲的第一层心境。)(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C悲从“箫声”中来;

  明确:赏析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连用了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流泪。)(联想音乐传情的篇章,例如《琵琶行》)

  d、悲从“怀古”中来;

  明确:赏析曹操横槊赋诗和赤壁之战的情景(“月明星稀”的诗是由眼前的明月联想而起的,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蜉蝣与天地,沧海与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 苏轼的感叹实乃千古一叹,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南华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尤不能不以之为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⑶明理:宇宙变化哲理

  明确:(用水与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来说理,寓理于景。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⑷以“喜”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明确:(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 应“月出东山”。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反衬,用“杯盘狼籍”的杂乱形象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补充作结:……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东坡突围》)

《赤壁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

  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第一环节: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

  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关于《赤壁赋》教案模板锦集六篇】相关文章:

1.关于《赤壁赋》教案模板锦集八篇

2.关于《赤壁赋》教案模板锦集5篇

3.关于《赤壁赋》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4.《赤壁赋》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5.《赤壁赋》教案模板锦集六篇

6.《赤壁赋》教案模板锦集五篇

7.关于《赤壁赋》教案锦集6篇

8.关于《赤壁赋》教案锦集六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440742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