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教案(2)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赤壁赋》教案 篇2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

  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探究]

  1.了解苏轼

  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上颠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苏轼被贬黄州。

  2.诵读课文,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解读课文。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B.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D.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E.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3.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A.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B.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4.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

[探究]

  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拓展]

  阅读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古》,思考、讨论作者的时空观照。

  人生到处知何处?

  应是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此诗是作者和其弟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②作者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实践要点]

  对作品的进一步认识:《赤壁赋》很难说是一篇完全记实的游记散文,而是作者多次游览赤壁后所获得的强烈审美感受的一次高度浓缩和典型化,是作者勇于直面现实的深刻体悟,是对生命和宇宙真谛的大彻大悟,是自然美熏陶提升作者人格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写照。

《赤壁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

  ②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③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文言句式的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3、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赋”与《赤壁赋》的知识

  赋,始于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指赋中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汉代有名的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瞻的,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饰,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声律的限制,挥洒自如,具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苏轼的这篇《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一体,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

  二、字词句梳理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②顺流而东也 东:东去(名作动)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②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③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⑤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三、诵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抽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 读,正音。

  2 按时间、地点、环境、活动、感受找出相关的句子;突出欢乐;表达方式是叙述。

  二、学习第二段

  1 读,正音。

  2 教师引导。

  歌:歌唱,歌词,歌声。

  箫声:怨、慕、泣、诉;突出悲凉。

  三、小结两段

  组织朗读。

  ① 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 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四、学习第三段

  1、读,正音。

  2、思考、讨论:

  写曹操的句子要说明什么?写“吾与子”的句子要说明什么?客人哀叹的句子又说明什么?这些与苏轼被贬有什么联系?

  3、交流、讲解明确

  ①写曹操的句子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有志而无为者呢。这几句重点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②写“吾与子”的句子意在说明我们这些小人物“渺沧海之一粟”,不可能与曹操那些大人物相比,他们尚且烟消云散,我辈更是如此,由此引发悲思。

  ③客人哀叹的句子重在说明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④联系:苏轼借游客之口表达自己被贬后的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

  4、小结

  曹操: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吾与子:浮游于天地,沧海之一粟 消极悲观

  的思想情绪

  哀吾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段

  1、读

  2、理解苏子的回答

  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变是永远的)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物与我都是永恒的)

  取——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取自然万物为我所用)

  莫取——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不再挟仙遨游,抱月长终)

  3、苏子的回答与他被贬有什么关系?

  虽然被贬身处逆境而能够能够从多角度看问题,能够把自己从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无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不强求有所得,豁达、随缘地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逆境中仍然乐观的一面。

  4、这一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

  议论。

  二、学习第五段

  问题:在人生身处逆境需要乐观以后,游客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表达方式主要是什么?

  转悲为喜,达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叙述。

  三、总结全文

  1、怎样理解文中的“客”?

  “客”就是苏子,苏子就是“客”。苏子在以“客”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一个方面,又在以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思想的另一个方面。

  2、全文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

  乐(因景美、活动有趣而乐)

  悲(因箫声悲凉引起对人生逆境的感慨而悲)

  喜(在问答中郁积的情结得到舒解,站在哲理的高度认识人生,畅然释怀而喜)

  3、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开篇叙述,中间以问答的方式议论,结尾再叙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443650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