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前后《赤壁赋》比较赏析(2)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gǎo)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gāo )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他的文学成就很高,擅长诗、文、词、书法,可谓全才。但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轼曾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坐牢一百多天,差一点被砍头。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也只是一个小职位,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常常纵情山水,借文字以抒发胸中之感慨。《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便是他游览赤壁山时写下的名作。

  这两篇文章,从题目便可知晓,均是游赤壁所写,并且文体都是“赋”。苏轼前后游览同一处胜地,心境不同眼中之景亦不同,所写的文字当然也就有很大的可比性。《前赤壁赋》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的秋天,他和朋友驾着小舟到赤壁下的长江中游玩,全文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饮酒放歌的欢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和客人悲凉的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关于“变”与“不变”的论述;客转悲为喜,“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行文层次非常分明,苏子与客同游赤壁——两位心境不同——客的感慨——苏子的劝慰——尽兴、往返。

  《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在行文的开头就有所不同,《前赤壁赋》开门见山“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后赤壁赋》开篇交代了再游赤壁之前的心境和缘由,并且前篇文章只出现苏子和客的问答,而后篇文章加入了另一位角色——妇,即苏子的妻子。“我有斗酒,藏之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前篇文章的酒直接阐述,并未交代酒的来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此处可见,后篇文章比前篇文章多了些温情,却也少了些前篇文章直抒胸怀的豁达。

  《后赤壁赋》用大量的文字描写了赤壁冬季独特的夜景,并且写了他们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场景,期间的心境不断变化“予乃摄衣而上”“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使他产生忧惧的心理,不得不返回舟中。而《前赤壁赋》的所见景色的心态要更平和一些“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果说所见赤壁之境,心态不同所见之境不同,那么《后赤壁赋》更加妙的地方在于除了实景描写还多了一点“幻境”。苏轼写到“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为文章渲染一种“仙”的色彩,这种“仙”的心态在《前赤壁赋》中也有表述,“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是在《后赤壁赋》中着墨更多,甚至用了“鹤”的意象和梦中之境“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从中可见苏轼超脱的心境,这种超脱一方面反映了他超然旷达的胸怀,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他政治上的不如意

  前后《赤壁赋》均以“赋”的文体写游览赤壁时的情与景,并且二者结合的非常巧妙。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不同的展现,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7406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