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赤壁赋》的优秀教案范文(3)

赤壁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先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再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指导学生注意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 天 然 仙 第二段 桨 光 方慕 诉 缕 妇

  第三段 稀 飞 诗昌 苍 郎东 空 雄鹿 属 粟穷 终 风

  第四段 往 长 瞬 尽主 取月 色 竭 适

  第五段 酌 藉 白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附1: 苏轼乌台诗案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附2: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怕谁?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bifu/84873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