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迟子建《第三地晚餐》读后感(2)

迟子建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二:迟子建《第三地晚餐》读后感】

  迟子建在《女人的手》一书中有这样的思考“我在想这世界究竟有什么东西是不朽的?什么东西又能是真正自由的?后来我才明白,自由早在我们出生时就被人用尽而逃遁了。至于不朽,我想只有渴望才是不朽的,因为它在未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一派灵光闪烁”

  人生渴望什么?特别是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更渴望什么?马斯洛的五种需求説是一种阐释。迟子建在她的新作《第三地晚餐》中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当下中国都市里中产阶级的渴望与追寻渴望过程的解读。她选择了一个独特而又必然的视角,使得这个故事在引人入胜的阅读后,才会掩卷长思。

  所谓的第三地,不仅仅是第三个地方,还专指现代人抛开婚姻中的一方而和情人约会在一起的地方。

  故事始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一次性爱时的误会,男人和女人从此开始分居。分居了的男女仅仅是分室而居,仍然在同在一个屋檐下,其情其境必然是尴尬窘迫的。于是每到周末双休,男人便一个人不辞而别前往第三地。男人故意摆放的前往第三地的旅行票据看在女人眼里成为一种刺激,于是赌气的女人也不甘示弱,逢到周末便也前往第三地。然而事实上,男人前往第三地,不过是寻找一个他乡的旅馆安静地过一个人的周末以避免尴尬。同时联系第三地的家政服务中心有偿取得一个陌生的女人为其做一顿饭,解决一个人的晚餐;女人前往第三地不过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然后在第三地挑选一个善良纯朴的陌生男人为其做上一顿免费的晚餐。两个人都到了第三地,但都没有发生属于“第三地”的故事。真相揭开,男女当然“又回到了大卧室,相拥而眠”。

  故事并不复杂,主干情节也很清晰。虽然,迟子建在这篇小说的写作上,明显存在着结构的不均衡、叙述的不节制和艺术细节的有待推敲,但,作为表达自己对现代都市人情感与婚姻思考的新作,迟子建还是达到了她的预期。

  女主人公陈青和男主人公马每文都是经历过婚姻和情感历练的中年人,结合之初和结合之后,彼此都觉得对方是最合适自己的。为什么会一次误会就闹出一场撕心裂肺的“第三地”之旅?是“第三地”原就在彼此甚至现代人的心中因而我们在内心深处警觉它恐惧它,还是我们其实早就闻到了它那诱惑的浓香因而渴望它甚至制造理由而奔它而去?在故意摆放的前往第三地的旅行票据前,为什么陈青想到的不是对丈夫的业务忙碌的担忧、工作沉重的挂念而敏感且准确的认定——是到第三地寻欢?为什么第三地就必然的是一个遥远的异地且要先有个遥遥的旅程?为什么那么可口、惬意、溶注了操持的女人无限爱意、唤起了享受的男人最大满足的“幸福的晚餐”竟然轻易的不再端起?

  英国心理学家布洛在《作为一个艺术中的因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阐发了“心理距离”理论,他认为,美感产生于人与对象保持了距离,而且,这个距离不是时空上的,而是心理上的。陈青奔赴第三地却执迷于给他人献上一顿免费的精心操持的晚餐,马每文奔赴第三地忘不了雇人做一顿差合人意的 晚餐,晚餐唤起了已经有着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男女的某种坚守、对峙、等待和怀念、思恋、疼痛、甜蜜。在偶然的揭晓对方真相之后,必然的走近、回归。

  作品引发的思考当然不止这些。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我们自身。至于更多的评说,那是在专文中要做的事情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izijian/3543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