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2)

春江花月夜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六、拓展:中国古代诗歌不解的意象情结。

  结语: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文心雕龙·物色》有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般而言,人们的心理与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态的。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之类的肤浅之感。对于情深感锐的文人,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高张在似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苏轼《水龙吟》所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早在《诗经·七月》之中,便有“春日迟迟,……女心伤悲”的佳句。 “伤春”、“悲秋”,可说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亘古的主题。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说:“送春而血泪满腮,悲秋而红颜惨目。” “伤春”、“叹花”之诗咏,业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杜甫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欧阳修《蝶恋花》有 “泪眼问花花不语”。晏殊《浣溪纱》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而那无尽的江水又是中国文人伤春叹花的绝好伴侣。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古代乐府诗《前溪曲》“花落随流去,何见著流还”。春如流水,逝而远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叹不已。李煜《虞美人》则是绝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无尽的气象,震憾着无数骚人墨客的心灵,成为失魂落魄之人的哀叹!

  满目春江,在诗人眼中,是离人泣血之汇成的无尽哀愁;遍地落红,在诗人眼中,是雨横风狂之夜摧杀的狼籍尸骸。李后主《相见欢》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在中国文人看来,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黛玉《葬花辞》“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就是极真的佐证。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惆怅”,不仅因“花开花落”而陡起,尤其因“月圆月缺”而倍增。自古以来,“叹月伤情”之诗咏,也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那多愁善感的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却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 。

  在春江之畔,花红时节,月圆之夜 ,多少人“有明月 ,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又有多少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中国古代诗人,寄予春江花月夜的爱恨情仇,也正是在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之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中,渐渐从“忧患意识”中超脱出来,开始自觉人类的情感“局限”,并升华到“达观洒脱”的崇高境界。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正如闻一多先生评云: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诗人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在神奇的永恒前面,诗人似乎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只有错愕与无奈!

【2017《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1.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精品)

2.《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实录

3.《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5.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6.春江花月夜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7.《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2017

8.2017年《春江花月夜》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unjianghuayueye/248125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