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对古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论文(2)

春江花月夜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将教学内容作历史的还原

  “五四”时期,在探寻新文化、新思想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被不少人当作古董抛在了脑后,但也有人一直在挖掘,整理研究华夏古乐的事情,大同乐会就是这样的一个民间器乐组织。1925年前后,大同乐会的柳尧章,根据自己的演奏心得,将传统的琵琶曲《夕阳箫鼓》整理编配为丝竹乐的合奏。大同乐会的创始人郑靚文听了该曲后,觉得和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非常吻合,就建议将乐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他还根据乐曲的意境以10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标题,对乐曲内容作了新的提示,音乐刻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面。

  当对作品作了历史的还原,再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我们在总体上或许有了这样的感受,它的主体音调始终展现着中国音乐的线形魅力,它的段落衔接总是同中求异,绵延展开,丝丝入扣,最终使人们陶醉于那多变而又统一的画境之中。同时,结合中国民族器乐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的民族器乐经历了从敲击乐器对节奏的奠定,到吹奏乐器对旋律的开发,再到弹拨乐器对色彩的装饰,最后到拉弦乐器对韵律的深化这样的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明清以后,以《春江花月夜》为代表的民族器乐的发展更加趋向大型化,并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族音乐学家们普遍认为,当音乐被置于社会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因此,中国的传统音乐也只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才能让学生得到最佳的阐释。

  3。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阐释

  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更多地体现了中国文人、中国乐师之人生忧患的人文意象。作为一个文化语码,“月”在中国古代文人、乐师心中所引发、所兴起的,乃是对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不绝如缕的无穷感慨!“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尤其因月圆月缺而倍增。自古以来,“叹月伤情”已成为中国古典诗人的重要主题。在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否定叙述逻辑的“叹月伤情”已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并影响着我们对月色的审美趣味。基于如此的文脉背景,欲完美地演绎、阐释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恐怕并不能满足于“锦绣”的“山河”,“美丽”的“春天”,“皎洁的“江月”,绚烂”的“花朵”等自然主义的印象,而必须“体悟人心之动”这层次之中的深邃内涵的开发。同时“月”的母题,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与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分不开。这个文化意蕴即是:月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另外,“月”作为传统音乐的一个母题,其地位很重要。在古琴中就有《关山月》《良宵引》等名曲,琵琶则有《月儿高》《浔阳夜月》《汉宫秋月》等,至于二胡中的《二泉映月》《良宵》《月夜》以及合奏曲中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就更是人所皆知的名曲了。因此,让学生了解一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将无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传统音乐。

  4。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既然音乐教学的目的是阐释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美,那么中国音乐的独特的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韵”。因此,揭示中国音乐的神韵之美是欣赏中国音乐的关键,同时也是更加积极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翻开中国音乐美学史,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美的阐释中经常见到,如意韵、情韵、气韵等,可见“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那么“韵”是如何构成的呢?根据音乐学家刘承华对中国音乐的研究,韵的构成分为三个要素:形式要素、动力要素和内容要素。他进一步解释到:“韵的最深层的奥秘就在于整个宇宙的生命运动之中,一切艺术的韵律都来自生命底部的信息与脉动。生命依靠自身的能量在其节律性运动中携带着生命的信息,然后在一定的音响系列中得以体现,便是韵的真正本质。”于是从表现形式上看,空间上避免“实”,以“虚”为本。古曲《春江花月夜》很美,美在它充满着东方神韵。我们可以循着标题的意境去品味它,却不必局限于标题,它是写景也是抒情,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另外在时间上避免“直”,应以“曲”为体。《春江花月夜》很美,美在它从曲调的发展到结构形式都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像西方音乐着重音乐主题间的对比,而是就一个主题娓娓道来,使音乐在循环展衍之中,层层推进,强调衔接过渡。

  如果说西方音乐重娱人,重技巧,重新旧之分,那么中国音乐重自娱,重情味,重雅俗之分。在美感形态方面,西方音乐追求主题的深刻,表现的强度和音响效果的绵密厚实;中国音乐则追求韵味的深邃,表现的力度和音响效果的虚淡空灵。在表现形式上,西方音乐注重乐音的固定,织体的网状结构,节奏的整齐规划。中国音乐则重视乐音的变化,织体的单线延伸和节奏的灵活自由。通过这样的认识,中国音乐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当然在课堂上应告诉学生,阐释只是理解、把握的辅助的方式,所阐释的东西只是通往目的的桥梁,所以阐释是必要的,但不是最后的工作,最后的工作还要靠学生自己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  结语

  无论就音乐的本原还是就现时代的需求来看,音乐的民族化或民族特色总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走向21世纪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全新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整体的教育观念,确立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建立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育体系,认识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最后,加强系统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培养学生既会听赏,又有一定的传统音乐唱奏能力,并能掌握本民族固有的音乐表达模式,这将是一个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阮海云。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表达。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

  [2]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学(季刊),2002年第3期。

  [3]何乾三,叶琼芳等译。音乐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4]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国音乐(季刊)。2003。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chunjianghuayueye/8980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