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

登鹳雀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设计思路:

  对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主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诗人的感情,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先带领孩子们认真反复的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对这首诗有个大概的了解,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诗人。然后主要是识字教学,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将这些生字记住并会正确书写,最后将这些生字放入古诗中,体味它们各自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拼读“登” (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 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12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山

  日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

  登高望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engguanquelou/398868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