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登鹳雀楼教案(3)

登鹳雀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登鹳雀楼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日()

  入()目()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登鹳雀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17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guàn。

  3.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这首古诗我们早就会背了,但现在我们放在课文中进行学习,大家觉得现在的要求是什么?(要会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诵;要了解它的意思;要会写)

二、初读课文

  1.幻灯出示课文内容。

  2.由于学生已经能背诵,所以直接出示不带拼音的课文,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3. 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课文挂图。

  设置情境:一天黄昏,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黄昏的太阳的?课文中称黄昏的太阳叫什么?这轮黄昏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协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engguanquelou/42680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