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登鹳雀楼教案(3)

登鹳雀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登鹳雀楼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案 篇5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engguanquelou/45108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