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认知诗学(3)

蝶恋花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结语

  这首词描写了很多的客观景物,甚至有些句子就是直接描写客观景物的句子,通过解读词中的概念隐喻内涵,我们发现,这首词的每一个景物都融入了女主人公深深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愁和思念之悲伤。这首词正是运用这些概念隐喻来巧妙地构建了主题,层层深化女子的相思之情、相思之苦,最后抒发出心中最悲伤的离恨情,并把思念和离恨有浅至深细致的描绘出来,最后达到不知情郎在何方的最高悲情点,感人至深,令人千古传诵。认知诗学为人们研究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很好的将作者、读者和作品连接在一起,更能激发读者的认知思维,使读者更容易达到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清晰地展现其文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外国语文》,2011年第1期。

  [2]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封宗信:《论文学语篇理解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S1期。

  [4] 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Introduction[M].London/NY:Routledge,2002.

  [5] 梅华:《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品论》,《名作欣赏》,2010年第12期。

  [6] 厚艳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赏析》,《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1期。

  [7] 李义天:《孤寂中的守望――晏殊〈蝶恋花〉词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8] 钱鸿瑛:《千回百折 哀感无端――晏殊词风格探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9] Lakoff,G.&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 [M].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 王晓梦:《烟里风情――唐宋词烟意象简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1] 王欣星:《燕子意象:晏殊生存反思的感性载体》,《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 宋晓英:《中国古诗中“咏月诗”的概念隐喻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ielianhua/2836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