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密弟子规作者-李毓秀(2)

弟子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那么,我们结合古今学历标准来分析一下,党成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

  首先看清朝的考试制度。

  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一般士子(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凡未取得国家正式学校学生资格的,统称童生。童生经过县学考试,成为“秀才”。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即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国家俸禄,可以做官。举人进而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由礼部举行的考试,称“会试”,考取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人,同时要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将参加考试的贡士分三个等级,称“三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称为“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范进中举》很多人都学过: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接着又在乡试中中了举人。中举之后,范进喜极而疯。因为,举人就能做官了,有俸禄了。

  与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相比,有学者提出,秀才应该与高中生类似,以此标准,李毓秀的老师相当一个初中生。放在今天,不仅想进学校当老师难,估计开个补习班都成问题,但由于他的真才实学,学术著作颇丰,在当地名气很大,很受大家敬重!

  李毓秀作为富家子弟,他的家庭完全有条件选择其他有“功名”的老师,但选择了党成,这反映了他的家人及李毓秀本人对真才实学的渴望和尊重!

  有了名师指导,李毓秀应该在科举上有所作为才对,但史料记载,李毓秀是一个秀才,一生都没有超越这个“功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生秀才之谜

  还得从老师党成说起。

  古人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可以想象,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深。据《直隶绛州志》记载:“李毓秀师从党冰壑游历近20年。”

  老师党成所住的窑头村距李毓秀所在的周庄村不过两三里地。儿时的李毓秀便求学于党老师门下。根据史书记载,党成生于1615年。也就是说,李毓秀出生时,老师已经32岁了,当他入学时,当时党成已经快40岁左右了,名气大但却没有功名,甚至连秀才都不是, “一气之下,绝意于仕途。”作为党成学生的李毓秀,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中,可能对科举考试产生不满,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而且他还跟随老师外出游历多年,老师对他的影响比之他人来讲可能更深。

  因此,一种说法是考取秀才后,李毓秀不愿意再参加考试,和党老师一样,走上了一条“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道路。

  另一种说法是李毓秀曾经参加过两次乡试,但都没有中,最后便放弃了。到底有没有再参加科举现在无法考证,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肯定,李毓秀后来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跟老师专心学术,超然世俗的品格分不开,他从老师哪里得到了做学问的乐趣,而不是把做学问当做求功名的工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人认为:李毓秀能够放下功名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家境富裕。

  在当时,很多读书人求取功名既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高远目标,也有现实中的无奈。许多读书人出生于贫寒之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要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就必须考上功名,吃国家俸禄。作为李毓秀来说,由于不存在经济上的压力,他的求学是人生理想和乐趣,不再是谋生工具,放下功名也就容易。

  虽然李毓秀一生是秀才功名,但根据史志记载,李毓秀后来担任过县丞,相当于一个副县长职务,前面说过,中了举人的人才能为官的,那么李毓秀的官从何来呢?

  捐官之谜

  结合史料记载和学者的研究,李毓秀的官是捐来的。这一点,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作为一代大儒,为什么要去捐一个官当呢?岂不被世人耻笑吗?以后还有何脸面给学生谈经论道?

  李毓秀的捐官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李毓秀生活的时代是康熙盛世,当时有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银也被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库的收入多少是个“死数”,但是花销却不是常数。就说战争,在康熙执政的六十几年中,先后经历了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等重大事件,也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费银无数,开支自然会大幅增加。如果再碰上地震、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国家的财力就会显得十分紧张,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捐官增加收入!因为是官方鼓励的一种行为,所以显得很是“正大光明”,在当时来说并不丢人。在一定程度,还有一部分“为国捐款”的色彩。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3291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