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无家别》杜甫(3)

杜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三段自“宿鸟恋本枝”至“日暮还灌畦”,写老兵回归后的生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是写故土难离,人之常情,就象鸟儿恋着原来的树枝一样。家乡再破败也是家乡好,所以老兵宁肯忍受孤独、贫穷也要在家乡居住下来,开始早出晚归的“荷锄”、“灌畦”的劳动生活。这一段既是为以上情节完整的需要( 交待了回归后的着落),也为以下出现新的转折而埋下伏笔。

  第四段自“县吏知我至”至“远近理亦齐”,写老兵的重被强征。老兵久役刚归,挣扎在凋蔽的乡土上,以求长存,但就连这点可怜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县吏知道他回来了,又来强令去服役,老兵接到“诏令”后,心中无限酸楚和矛盾。诗用六句分三层写出了他的心理变化。第一层,即老兵接到“诏令”后,首先想到的是这次服役在本乡本土,比上次远在他乡好得多,值得庆幸。然而再又一想,上次离家还有老母和邻里亲人相辞别,这次却“内顾无所携”,连一个辞别的亲人都没有,又岂能不伤情。第二层,再拿“近行”和“远去”的最终利害相比较,虽然是独身一人,还是在本乡服役好,否则还不知将来漂泊到哪里。又是自幸。第三层,再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就剩下我一人,到哪里还不一样,管它是远是近。于是又陷入自伤。这三层反复变化,层层深入,细腻入微地刻画出老兵又被强逼应征时的心理状态。

  第五段自“永痛长病母”至篇末,写老兵临离家时的回忆,道尽“无家别”之惨凄。母亲是老兵惟一的亲人,上次服役临走时,母亲已卧病在床,本该留下来奉养、服侍。但为了平定叛乱,他还是挺身而去。  五年后归来,母亲早与世长辞,无人安葬,弃尸沟溪。

  对于老兵来说,生不能奉养,死不能尽孝;对于老母来说,生不见儿,死不得葬,都是一生含恨不尽的事,故“终身两酸嘶。”最后两句“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是老兵伤痛的感情发展到顶点,几乎由哀而转怒。一腔愤怒之情,直指腐朽的统治集团,不言而喻,这一切灾难,都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因此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末二以点(按:点《无家别》之题)作结。‘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按: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fu/4278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