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2017春联有哪些(2)

对联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017春联篇二

  万里鹏程随心起 新年鸿运顺意来

  新年顺景开鸿运 佳岁平安发大财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登高

  新春大吉行鸿运 佳岁平安照福星

  新春好运人财旺 佳岁平安福满堂

  福门鸿运连年盛 宝地财源逐日增

  发大财一帆风顺 走鸿运心想事成

  福伴鸿运蒸蒸上 财随春雨滚滚来

  四海财源聚宝地 九洲鸿运进门庭

  步步登高财源进 岁岁平安鸿运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岁岁发

  恭喜发财迎新岁 长年好运金利来

  出外顺景财就手 居家欢乐事从心

  欢天喜地过大年 如意吉祥迎新春

  出入贵人相照应 财运亨通好前程

  好运迎进八方宝 新春送来四季福

  财来运转家昌盛 心想事成万事兴

  吉星高照全家福 鸿运当头万事通

  步步登高走鸿运 岁岁平安发大财

  鹏程万里兴骏业 鸿运千秋绘锦图

  春风得意年年好 前程似锦步步高

  一帆风顺全家福 万事如意满堂春

  泰运鸿开兴隆宅 财源广进昌盛家

  万事顺心成大业 春风得意展鸿图

  吉祥好运家兴旺 富贵平安福满堂

  张灯结彩迎新岁 欢天喜地庆佳节

  好运长行添百福 欢乐满堂庆平安

  拓展阅读:谈古论今话春联

  “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脸红光,年年报吉祥。”这则谜语的谜底是“春联”。此谜既写出了春联的对称特点,也写出了春联的祝颂内容,堪称佳谜。春联亦有“桃符”“门对”“春贴”“对联”“对子”之称。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初的桃符用桃木雕制而成,在民俗中意指“门神”。相传东海的度朔山是群魔聚居的地方,山上长着一棵根须伸向四周足有3000里的大桃树,树的东北面是“鬼门”,是众魔出入的必经之处。天帝为防止魔鬼外出伤人,就派神荼、郁垒两兄弟把守“鬼门”。神荼、郁垒的神勇使群魔十分恐惧,魔鬼们甚至非常害怕那棵桃树。这事传到百姓中,大家就纷纷在桃木上雕出神荼、郁垒的模样,挂在自家门口镇妖祛魔。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形象或名字。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所载,后蜀之主孟昶每年除夕,均命学士撰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股郡认为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然而,这一“定论”未必站得住脚,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里,载有唐人刘丘子所撰的一副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此联作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应为最早。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此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正式把桃符改称“春联”的是明代。明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宫赏联,还亲自题联。传说有一次,朱元璋见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清朝的几代皇帝大都向慕华夏文化,栖情翰墨,雅好对联,并身体力行倡导推广。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梁章矩编写的《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一一作了论述。

  由于春联的格式起源于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像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创作。一副构思精巧、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的春联,总以独具风采的个性和强烈的艺术魅力,使观赏者留连思索、品味再三,从中获得美感的享受和灵魂的陶冶。人们从春联中亦可管窥世事变易、人间沧桑,可寄予忧喜烦乐、期盼梦想。在过去,即使普通人家的春联,多少也可以窥见主人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在十几年前,张贴现成春联的人家还不多,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作的几副春联刊登在某报上,其中一副“银羊踏去千门雪,金猴携来万户春”还用来装饰节日版面。几天后当我在街巷中观赏春联时,居然看到有几户人家门上抄写着我作的春联,不觉喜出望外。时下人们自己写春联的越来越少了,虽然市场上买到的春联金碧辉煌,标志着当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但缺少个性化、千门一词也不免使人大为扫兴。现在市场上卖的春联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求财祈福,好像人人都站在家门口大嚷:发财发财发大财!显得直白而又俗气,这也是我多年不再走街串巷赏春联的原因。

  如今,虽然报刊年年举办春联大赛一类活动,产生许多佳联妙对,但商家卖的春联依然年年如故,少有新意。狗年新春来临,我走进一家批发春联的临时店铺,店铺中竟没有一副春联与狗年相关,询问方知,狗年春联当年卖不掉就作废了,影响商家效益。再说,许多人买春联也只图喜气,并不怎么讲究词句。

  如今,随着住宅日渐现代化,有人觉得“洋楼”贴春联不协调,于是开始逐渐丢弃了这个传统民俗。据某媒体的一项调查表明,如今35岁以下的市民家庭贴春联的只有60%,春联99%是买现成的或送的,只有1%是自己写的。25岁以下已组建小家庭的人中,仅有三成还保留着父辈传下来的贴春联的习惯。

  但愿春联这一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民俗能够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选自《红袖添香文学网》

  解读:对联在我们国家这片文化土壤上繁衍了一千多年了,它曾经那样兴盛。如果我们仔细去品味,我们会发现,这一千多年的传承。一千多年的淬炼,留下来的这种艺术形式的确是瑰宝。

  我选这些文章,目的是让正在读高中的孩子们知道,这是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是一件宝贝,我们可能没办法像古人那样从小就吟诗作对,但是我们何妨多了解一些?

  我不想像李大伟先生那样指责现在的中文系的学生或老师,我希望把冰心先生这段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束语,送给大家:“我这一辈子,在师友家里或在国内的风景区,到处都可看到很好的对联。文好,字也好,看了是个享受,我以为我们中国人应该把我们特有的美好传统继续下去,让我们的孩子们从小起耳濡目染,给他们一个优美的艺术的气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ilian/501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