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杜牧的《山行》(2)

杜牧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山行》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三、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   指导诵读诗句。

  五、   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在悠扬的琴声中,我们即将开启本节课堂的大门,孩子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随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对诗游戏,背诵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释题后,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我结合以前教学古诗的经验发现,就算你把诗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告诉他,甚至写下来,然后你让他连贯地理解和说出诗的意思,学生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语言支离破碎。我就想,既然学生说不出来,那我何不直接把诗意告诉学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机械、生硬。这时,我想到运用“文包诗”这一形式,把古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来教学《山行》。这样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诗情”。“悟诗情”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初读古诗后,我运用课件播放岳麓山风景图,创设情境,开始讲述诗句中所包含的故事,通过文包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借着景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三步:由扶到放,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借助图片,理解“远上”“石径斜”的意思。再感受“寒山”之寒,我是这样引导的: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红叶向诗人吹来。此时,站在山坡上的杜牧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再指导用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通过比较法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生处”与“深处”的用法比较,学生体会“生”字的妙用的同时也提醒了学生这个词默诗时不再出错。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深山中也充满生机。教给学生带着想象读诗句的方法。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重点引导学生对“坐”字的理解和悟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坐”字,解释为因为,与现在的字义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找准,于是,只能告诉学生:这个“坐”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样。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坐”的意思是“因为”。知识的自我生成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在悟情方面我运用课件播放了很多枫林美图,并与二月里美丽的春景图进行对比,通过反复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悟诗人热爱秋天之情。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比如“生”字的体会

  2.“想象漫游法”。

  教学中可以听到我引导学生想象的语句:透过“有人家”这三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看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读好后两行。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想象画面地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第五步: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电脑出示: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让学生读读这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说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自我反思,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想教得面面俱到,容量上显得过大。

  2. 为了呈现教学中好的一面,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这是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注意的。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

  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多指正!最后,祝亲爱的同仁们国庆节快乐!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dumu/23236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