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洛夫《长恨歌》与白居易《长恨歌》的对比赏析(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从韵律上看,洛诗比白诗更灵活自由。

  作为一首古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具有韵律鲜明、结构整齐的特点,骈句行文,琅琅上口。古体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程式化”的表达,“程式化”的好处在于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接收到一首诗的“诗意”和“诗味”,产生更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而洛夫的《长恨歌》,有着现代诗行云流水的特点,因为没有韵律的限制而显得更加自由,也使语言更鲜活、更有神采。洛诗或一字一句,或两字一句,或一组长句,长短不一的句式行文,恰恰可以反映诗人的感情起伏。

  3、从语言和表达上看,白诗凝练,洛诗的感情色彩更浓厚。

  用一些现代语汇描写古代的场景,本身就具有一种调侃历史的意味,在悲凉的格调之中充满了讽喻的效果,因此,洛诗语言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而白诗的语言在格律的约束下,虽然在气氛的营造和细节的描摹上没有洛诗所带给读者的直感,但却显得十分洗练和凝重。

  另外,白居易诗中用典很丰富,但现代诗却更喜欢使用虚幻、变形、夸张、通感以及词语的反常搭配等创作手法,也使得感情更加奔放、热烈。

  4、从创作视点上看,洛夫的批判性更强。

  白居易和洛夫,一个古人,一个今人,他们的生命在不同的纬度中接受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锻铸,虽然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诠释一代帝王的情感悲剧,他们的视点是不同的。

  白居易《长恨歌》前半部露骨的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认为唐杨爱情悲剧的根源在于唐明皇的沉湎声色,不理朝政,他没有做好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后半部则用同情的笔触描写他入骨的相思。诗歌从批判与斥责转向了哀婉与叹息,甚至是对唐杨坚贞爱情的歌颂,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白居易所斥责的是玄宗的沉湎,而不涉及封建伦理构架。对于唐杨的不了情缘,他还在下半部用富有神话色彩的描写予以成全,充满了哀婉与叹息。

  而洛夫在同情杨贵妃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绝对男权和封建依附关系的质疑,对玄宗的不满。在洛夫的眼中,杨贵妃只不过是“一株镜子中的蔷薇”和 “一粒华清池中等待双手捧起的泡沫”,或许,诗人露骨的情爱描写正是为了点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不过是赤裸裸的肉欲与权势的交易关系。

  “江山万里”、“河川”等意象不时地提醒着读者:他是一国之君。“我做爱/因为我要做爱/因为我是皇帝/我们惯于血肉相见”唐明皇不断地强调着:我是一个皇帝,于是他的爱情的另一端被系上了江山的砝码,就注定了情感天平终有失衡的一刻。而且,在当时那种不合理的封建伦理构架下,爱情向来是不被看好和公允的,作为皇帝,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杨贵妃只能完全依附于他,他的确可以利用他手中的权力给她很多很多,多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但一旦他的权力受到威胁,他的女人自然就成了飘向历史中的一粒尘埃,“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转瞬间成为“一堆昂贵的肥料”。而在唐明皇看来,“妇道人家之血只能朝某一方向流”,甚至对杨贵妃都不抱有怜悯之心。

  洛夫在对杨贵妃的哀婉同情中,流露了对玄宗的不满。他把悲剧的结局归咎于唐明皇的国君身份,以及这种不平等的爱情关系,更多了一份悲怆和悲壮的意味,评判性也更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angtieshizenyanglianchengde/3125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