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歌《观沧海》教学设计(2)

观沧海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整体感知: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谁能发现这首诗歌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呢?或者说,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歌呢?

  生:乐府诗。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本节诗歌与以往诗歌的不同。

  师:很棒,看来大家在课下都已经观看了《"乐府诗"知多少》的微课了,也已经知道有的乐府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那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朗读一下诗歌吧。(板书:观沧海整首诗)

  生:点击教学通引用教材功能,可以自己先读,也可以在电子课本中截取部分课本区域,生成带点读的电子卡片到制作工具中,实现即点即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呢?

  生:同学甲和乙朗读。

  师:恩,读的不错。在自己读以及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大家觉得哪些字词比较生僻或者容易读错?

  生:指出个别生僻词和易错字。

  师:看来大家对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比较陌生。哪位同学可以准确地读下这几个字词呢?(PPT展示"碣石、澹澹、竦峙"的读音)

  生:同学甲读字词。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首诗吧,注意把每一个字读准。(板书:在黑板上为"碣石、澹澹、竦峙"这几个字词标上读音)

  生:一起朗读诗歌。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我就要来考考大家了。这些词在本首诗歌中是什么意思呢?(PPT展示"临、碣石、以、澹澹、萧瑟、何、竦峙、星汉、至、洪波、幸、咏志"的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将字词读准,知道每一个词语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诗句。

  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看来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下面,我们再来巩固下每个词语的意思。(借助PPT回顾每个词语的意思)

  生:听讲、记笔记。

  师:知道了词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诗的含义了。谁能将这首诗翻译成一篇优美的文章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

  生:思考。

  师:谁来试试呢?

  生:学生甲翻译诗歌。

  师:说的不错,现在请各位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曹操,随着老师的声音(打开在教学通上已录制好的录音),一起看看曹操看到了什么吧!

  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含义,加深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而闭眼感受,想象画面,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

(3)精读交流:

  师:好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下诗吧。

  生:自由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首诗主要讲什么呢?

  生:景物(或者一些具体的景)。

  师:对,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所看的微课,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将整首诗划分层次,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第二:全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景(真实看到的景),哪些是虚景(想象的景)呢?第三: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景物呢?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切换PPT,显示出这三个问题。随后走下讲台,听取不同小组的讨论并进行引导。)

  生: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哪几个小组来分享呢?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所表达的思想。

  生:以小组的形式分享讨论结果。

  师:(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的情况进行引导、总结)同学们说的很好,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板书:第一层,总写)"观"字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以下诗句都由"观"字展开,写了作者的登山所见、所听、所想,看到了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到了秋风,想到了日月之行、星汉灿烂。作者描写了很多景物,其中3-8句描写了"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等实景(板书:第二层,实写),9-12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了"日月"、"星汉"等虚景(板书:第三层,虚写,二层和三层属于分写)。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梳理学生讨论中忽视的问题。

  生:记笔记。

  师:作者既写了虚景,又写了实景,想要表达什么呢?请结合课前的预习材料进行思考。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很好,作者看到山岛耸立,海面上波涛起伏,波浪不停地拍打海岸,而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不由地想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刻画了大海的壮阔。而当时作者正得胜回师,看到这幅景象,心里难免涌起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哪一句诗能表现作者的抱负?

  设计意图:通过景物的描述,使学生结合课前所学知识总结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作者看到壮阔的大海,从而写下这首诗,大家思考一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写作特点,利于该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生:思考,回答。(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看到借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大海的壮阔,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是大家所说的借景抒情。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有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没有讲呢?其实啊,这首诗开始是没有题目的,《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而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板书:在本句诗后面标上附文)

(4)课后小结与作业:

  师:大家读了几遍诗歌之后,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呢?下面,来考考大家:请同学们打开《观沧海》测试题,自己在下面练一练吧。

  生:打开教学通的测试题,进行测试。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题巩固课堂知识,体悟借景抒情特点,利于之后古诗词的默写。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微课来总结一下《观沧海》。请同学们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

  生:打开教学通微课资源,开始赏析。

  师:"白脸的曹操",指的是曹操的狡诈,但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却接触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读出了他的远大抱负。那么,年老之后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联系课前所读的《龟虽寿》在课下进行思考,不断地走近曹操。

  师:下面,布置两个小作业:1.背诵诗歌并准确默写。2.搜集一首乐府诗,细细地品读,领略其中的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ancanghai/10473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