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观沧海》教学设计三篇(3)

观沧海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设计说明

  古典诗词大量引入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韵致,但相比于浩瀚的古诗来说,这些也只是沧海之一粟。因此,突出学法指导,是变 “学会”为 “会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要著。本堂课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学生将 《观沧海》一诗作为范例,通过探索掌握一种欣赏、领悟诗歌的方法,并借助这种一般方法,独立地进行更广泛的诗歌欣赏。使用范例讲授一种学习内容就像一个物体发出声音使另一个同步频率的物体也发出声音那样,能让那些在课堂上没有教过的同类内容或课外大量的内容为学生所认识,或者引起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热情。

  传统教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尽力让学生掌握一大堆所谓具有系统性的材料,其结果,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教学中获得系统的认识,反而在头脑中充塞了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本堂课的教学追求深而不是广,教学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让某些枝节一带而过,使重点知识能在同学头脑中扎根,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依靠本首诗歌对阅读方法的寻找,一开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试探,通过老师的启发,经过思考、讨论、明确,一直追踪到问题的实质,并进一步来纠正自己的 “误”,实践 “正”。这样的 “试误学习”,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情境的精心渲染,把学生带入诗境,多次诵读、背景音乐的烘托、画面的冲击、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营造了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的认知效率得以提高。

  篇三:《观沧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 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 竦峙 萧瑟谯郡 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在检查复习中积累文学常识)

〈三〉、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 X/ X X 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X X/ X X/ X或者( X X/ X/ X X )

  七言句X X/ X X/ X X/ X或者(X X/ X X/ X/ X X )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教师要范读,把时间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要跟上去!放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可以,“读出感情”必然是建立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四〉、疏通诗文大意。注重自学,很好!七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适当指导,和九年级不一样。

  1、学生根据资料、小字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订正诗文大意。

  (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这样记忆深刻,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合作探究,解答问题。

  1、作者登上碣石山之后看到了那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深秋的日月)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2、这些景物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思想触动?

  明确:山岛的繁茂,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自己应该像深秋之草木那样仍然焕发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荡,给他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动荡的局面应该有人稳定大局;沧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个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3、“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通过描写沧海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六〉、巩固练习

  练习题有点简单。公开课可以不要这一环节。

  1、这是一首( )诗,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 )、( )、( )。其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2、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那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

  3、哪些诗句是描写的想象之景?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4、诗歌的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写景抒情、叙事抒情、议论抒情。本诗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

  5、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七〉、朗读背诵

  1、个性朗读。自由选用速读、变换节奏读、方言读、唱读等方式进行特色朗读。(目的是多角度识记诗词,增加趣味性)

  2、“首字背诵法”背诵全诗。 观沧海 曹操

  东- - -,以- - -。

  水- - -,山- - -。

  树- - -,百- - -。

  秋- - -,洪- - -。

  日- - -,若- - -。

  星- - -,若- - -。

  幸- - -,歌- - -。

〈八〉、拓展运用。

  课后古诗词背诵,完成以下任务:划分节奏,名句赏析,抒情方式、首字背诵。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里要有对名句的简要赏析。最好从一两个角度进行

  比较阅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主题: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九〉布臵作业。

  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

  板书设计

  观沧海曹操

  乌桓

  浩荡的海水节奏:X X/ X X

  耸立的山岛 感情基调:激昂

  碣石山“观” 繁茂的草木 写作特点:虚实结合

  掀起的洪波动静结合 (深秋的日月) 写景抒情

  许都托物言志

  (许昌) 谯郡

  (毫州)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ancanghai/84878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