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2)

顾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像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一九七一年盛夏.自潍河归来

  《生命幻想曲》是顾城十二岁那年随同全家下放到临近渤海边的一个荒原上,跟他父亲一起在河滩上放猪,有一次突然被寂寥、沉默,但又喧闹、神奇的大自然所震撼,灵感与想像力猝然迸发时,在靠近水波的沙地上,用手指写下的一首童话色*彩很浓,又有超验性*质的诗。1976年返城后,这首诗先后在文艺小报上发表,由作者在诗会上朗诵,为中央台录音并播放,并收入到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诗集中。由于它真切地传达了动乱年代里,一个被社会无辜遗弃的少年人的凄凉惶惑感,以及善良人对于生存,对于美与光明的本能渴求,因而深深打动了一代人的心弦。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承认,《生命幻想曲》是他 “少年时代最好的习作”(《少年时代的陽光》)。即使在今天,我们读这首毫无矫饰地发自纯真少年的灵府的诗作,也会为它所涵含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类信念,永不熄灭的心灵火焰所感染。因为正如约翰生博士所言:“心灵只能恬憩在永恒的真理旁边。”

  如同许多历经浩劫,身后长久地拖着历史的-阴-影的人们一样,顾城很难忘却他那十二岁的“长满荒草的广场”。那是他遭受欺凌和放逐的少年时代。一场骤然而至的裹挟着宗教狂热的红色*风暴,毁坏了他温馨而幸福的童年及他那浆果一般的梦境。生活和世界,竟粗暴地在这位少年人的眼前出示了它全部的冷酷与严峻。失学,被抄家,跟随父母流落到远离都市的荒凉的盐碱滩上放猪。这遽临的灾变对一个还是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未免显得过于唐突和沉重了。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遇也许正好是美的艺术生成的契机。台湾诗人洛夫在谈诗的本质时就谈到,诗是“对生命本性*的体认,生命真谛的探索,这种本性*与真谛唯有在残败的生命情境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大系诗序》)顾城所遭遇到的那场政治运动,其狂悖就在于对人和人格的摧残与践踏。然而当外部困厄高强度地加之于人生时,内在的生命感也就全面地苏醒,格外地活跃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政治-阴-影渗透了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的每一个角落的年代里,《生命幻想曲》却是以生命本位做为它的支点,也是它的起点和终点。一个个性*方面的原因则是,诗人凭借与生俱来的异乎常人的内在悟性*,把普遍化的政治情绪过滤掉了,只保留湛醇的诗的情绪,凝结出能够超越时空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cheng/2708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