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顾城诗歌的潜意识表现(2)

顾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灵性

  诗歌是人类情感最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那么作为它的创造者——诗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便是写诗的天赋。顾城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以近乎完美的天赋构建着自己的文学世界,在创作初期便被冠以“唯灵浪漫主义”的称号。诗人无所不在的写诗灵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灵动的联想方式。如《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希望/能在心爱的智商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2]。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流动,诗人首先通过羽毛、苹果等具象化的存在使情感具体化,但却需要读者不断地揣摩,才能深入体会诗人的心灵世界,使诗歌的丰富内蕴完全释放。其次,灵活的意象思维。顾城的诗中,意象比比皆是,但没有那些精致的让人压抑、密集使人头昏的内部结构和象征体系,没有那种带着反复锻打痕迹的疙疙瘩瘩的意象群,他的意象描写,随意而灵动,澄明而清澈,在简单中表现着世界的丰富。最后,灵异的语言发挥。顾城对语言有特殊的感悟力,他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看似儿童稚语,读后却为之所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司空见惯的词语被顾城组合到一起,就有了新鲜的生命力。

  三、死亡

  顾城有大量的诗作来解读死亡,并呈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由恐惧害怕到热烈歌颂,再到宿命的冷静。顾城在十三岁时就写出了“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诗中虽未出现明确的“死亡”意象,但“灰烬”这一意象已暗指死亡。在明白了生命最终要消失的悲哀之后,诗人进一步对死亡产生了恐惧:在《昨天象黑色的蛇》中通过“黑色的蛇”这一意象我们能从那对死亡的阴森恐怖的描写中窥见一个少年对死亡的恐惧。而慢慢地当诗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后转而品味死亡甚至颂扬死亡,在《就义》中诗人借助“头发乌黑”、 “风”、“礼物”等意象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死亡。没有什么比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残忍,但面对这样的死亡,诗人却说“我毕竟生活过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死亡的态度已比以前“超然”许多。而到了最后,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最终转向一种宿命的归宿,诗中也越来越热衷于谈论死亡。人世间,他该做的事都已做完:劳动、阅读、写作、恋爱、结婚、生子。最后,他需要“一间安静的屋子”。在《墓床》里,他平静淡定的述说:“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人时已尽,∕ 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 息……”[3]最终,诗人选择了极端的离世方式,张捷鸿曾说:“他的死不同于海子、骆一禾等诗人的诗人之死。他的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深刻的本质的生命的死亡,是典型的从灵魂到肉体的人的死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cheng/737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