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材评说(3)

归园田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4分钟)

  在我们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诗歌。今天,我们就将走进一位诗人的生活,去领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去感受“种豆南山下”的喜悦,他就是陶渊明。(多媒体展示陶渊明的画像)

  同学们能说说对陶渊明的了解吗?

  (学生应该能答出陶渊明所处的年代,陶渊明是一个隐士,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知道了他对平等自由生活的向往,在《爱莲说》里知道他喜爱菊花,由此可知他的人生志向等。学生答对后老师还可选择一些重要的文句让全班学生一起重复,旨在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补充提醒学生注意他生活的社会环境,他隐居之前的出仕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为后面诗歌的了解奠定基础。)

  教师介绍:《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五首,课本选了其三。(多媒体展示课题《归园田居 其三》)

  二、 初读诗歌,初步感知(约5分钟)

  1、(多媒体展示诗歌内容)学生自读,全班齐读,教师正音,注意“秽”、“荷”等字,并作初步的语气和节奏指导。

  2、学生再读,教师作评价。

  (此时学生大都还不理解诗意,朗读语气可能仍欠佳,教师提醒学生在下面环节注意诗歌意境,为读好本诗作准备。)

  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约10分钟)

  1、解题:《归园田居》中的“归”指为何而归?

  从题目上我们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所选择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明确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

  2、感知诗意:

  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

  教师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关键词,将学生带入诗句的理解中。关键词如下:

  “南山下”点明地点,

  “盛”和“稀”写出野草与豆苗长势的对比,点出锄草的必要。

  “晨兴”与“带月”体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草木长”和“夕露”可以让我们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多媒体展示意境剪影)

  3、理解情感:

  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

  4、小结:(多媒体展示小结)

  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

  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约8分钟)

  同学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读诗的时候应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愉悦、自然)

  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教师作评点并指导,若第一遍读得不够理想,教师示范个别句子后再读。

  同学们读好了这首诗后,再来感受一下这首诗的语言。

  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初看此诗,能看懂吗?作者的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明显吗?陶渊明是一个大诗人,他的诗句深奥难懂吗?

  陶诗用语平淡自然,朴实无华,但富于情趣,意境醇美。(多媒体展示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到唐代有一个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他们所承袭的就是陶渊明的诗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iyuantianju/2547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