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归园田居》有感(2)

归园田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归园田居》读后感二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对于陶渊明,有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正义的化身,刚正不阿;又有些人认为他很傻,有官不做,有钱不拿,回家种地。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当时那个官场腐败,社会的黑暗,如果他一味的去追寻功名利禄,名留青史,估计历史上也就多了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者。相反,他选择归隐避开这个腐败的社会得以明哲保身,也属明智之举!使他避免成为一个遗臭万年、遭人唾弃的人,或使他避免成为清正廉明的亡魂,他的选择使它成为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隐士形象展现后世!

  陶渊明比明朝著名官员早了几千年,三品的官个个从翰林院的士,不晓得陶渊明?这说明陶渊明的做法不理解,说没到陶渊明境界。,这步,承认陶渊明是不折不扣的智者。

  陶渊明也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明他曾经也对官场抱有幻想,一去三十年,于他人生的一半啊(活到六十很不容易了)!但他还能在别人沉浸的跳出泥潭,没别的说,说思维里与常人思维不的哲理。

  他也喜欢他那“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还过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日子不错,的努力的生活,日子过舒服!

  可惜,几千年后的,人是表面上跟着附和陶渊明何等何等的淡泊名利,何等何等佩服他,其实理解,像我开始的说的,说他脑子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理解人少之又少,很。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根据他的描述你可以看见在南方的原野有一片开荒的田地,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七八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锁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这对于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的人,可算是返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经典之作。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他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经典中的经典。在现当今社会中,有些人声称自己是如何的淡泊名利,自己是如何的清正廉明,自己是如何的不趋炎附势……但谁知道他背地里干了那些见不得光的事呢?但正真这样的人也不胜枚举,古有屈原、海瑞、张居正、包拯、周敦颐等;今有周总理、雷锋、孔繁森、王进喜、沈浩等。社会在于创造,在于我们去建设她,愿我们的社会拥有明净的天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iyuantianju/382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