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2)

郭沫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从《李白与杜甫》管窥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

  郭沫若在童年接受传统的“诗教”的时候,就必然地“遭遇”上了李白和杜甫,从那时起,出于少年倾向于自由的天性和对人生、艺术粗浅的理解,对李白便比较喜欢,不太喜欢杜甫。他那时无疑读了许多古代诗人的诗,能够让李白、杜甫在自己脑海里留下印象,已说明李白、杜甫的诗对他产生了影响,引起了他的思考,并给定了大致的审美判断。他说“唐诗中我喜欢王维孟浩然,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甚喜欢杜甫,更有点恨韩退之。”这话出自(fz的童年》,写于 1928年。距他出版《李白与杜甫》的1971年有43年之久。这一最基本的史实可以说明,他的“扬李抑杜”的倾向并非得之于“文革”中某某领袖的指令,而是自己早年读诗时形成的一种“审美体验”。彼时郭沫若自然很幼稚,但这幼稚中却有的是真纯,缺的是虚伪乃至功利意识。然而临到晚年,郭沫若仿佛又回归到童少年时期的幼稚,忘却了自己曾在“成熟”时期所说的“我们要向杜甫学习,也要向李白学。

  《李白与杜甫》的出版,颇令时人侧目。但在文禁森严的时代,鲜有公开评价者。文革结束之后,论者骤增,但多为批评之声,盖源于该书对“诗圣”杜甫的贬低,以及对该书写作动机的猜测。时至今日,对《李白与杜甫》辩驳和评论,仍屡见不鲜。统观之,多数论者着眼之处,是该书鲜明的“扬李抑杜”旨向。有人说,毛泽东喜欢“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而不喜欢杜甫,郭沫若“扬李抑杜”,是打着反潮流的旗号,投上之所好。有人反驳说,郭沫若本身就一贯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早就反感“千家注杜,一家注李”的学术局面,故而大做翻案文章,与毛泽东关系不大。还有人说,郭沫若对杜甫也有过公允的评价,但因反对把杜甫当作“圣人”、“图腾”,故有矫枉过正之举。

  可以说在此问题上,论者纷纭、莫衷一是。粗略来看,人们的观点可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同情的态度追源溯流,为郭沫若的“扬李抑杜”辩解;一派因《李白与杜甫》的“抑杜”和“悦上”倾向,痛加驳斥。可以说,不论是褒也好、贬也罢,人们是围绕着对“李、杜”孰优孰劣的评价,来切入这部著作的。或者说,大多数人是从学术的视野,以专业的眼光来考量《李白与杜甫》。因为在人们眼中,《李白与杜甫》首先是一部学术著作[5]。这当然没有什么错。看看该书对李白出生地、家世的考证,对李白家室的索引,对李白政治活动的梳理,对李杜思想和信仰的考释,甚至对李杜疾病和死因的研究等等,无一不是学术问题。 结论

  总之,《李白与杜甫》,是一部寓复杂人生况味于学术的真诚反思之作,是仕途疲倦、步履蹒跚的郭沫若,在进退两难的宦海浮沉后,做出的清醒自嘲与内省。这,是感时伤世、感时伤怀的郭沫若,面对大浪淘沙的历史风流人物,发出的遥遥心灵感应!这,是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郭沫若,面对悠悠千古的长空皓月,发出的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万般感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2882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