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传统古故事(2)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鏊子山的传说

  很久以前,梁山的大小山头都是光秃秃的,老百姓砍点柴烧也挺难。

  梁山西北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儿,还有刚娶来的一个媳妇。

  婆婆好吃懒做,有馍馍不吃窝窝,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媳妇很勤快,白天干活,夜里纺棉,养了鸡、又养鸭。不几年,日子过得红火起来。有了吃、有了穿,有了存粮有了钱。街坊邻居都夸她是过好日子的好手。

  日子过好了,婆婆的脸也白胖了,可是却嫌弃起媳妇来,吃鱼嫌有刺,喝汤嫌不鲜,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媳妇当面不吱声,只有夜里偷偷地哭。没有法子,只好求丈夫劝劝婆婆。这一劝不要紧,婆婆更凶了,她说是以小犯大,眼里没有婆婆,于是便抠着点子要撵媳妇出门。

  这天傍黑,婆婆对媳妇说:“明儿我要找人做活,给你些面,夜里得给烙出饼来,要是误了事,那可别怪我。”

  媳妇知道婆婆是在找茬,又有啥法呢?只好接过面。她到后院去抱柴,后院关了门,想去厨房,厨房又上了锁。她噙着泪水,抱着面盆出了家门,也不知上哪儿去,迷迷糊糊地上了一个小山头,坐到了山顶上,放声哭起来,一哭哭到了大半夜。哭也没用呀,空手烙不出饼,婆婆抓住这个岔,准得撵出家门,还有啥脸面在世上活呀!横竖是个死,她眼一闭,心一横,就要往山崖下跳。就在这时,耳边有人说:“哎,可使不得,不就是为了烙饼吗?”她回过头来看,见一位白发老奶奶站在面前。只见老奶奶用手一指,山顶上长出一块光滑滑的大石头,通红通红的,就象个火烧的大鏊子,老奶奶笑着说:“这不是烙饼的鏊子吗?”

  媳妇高兴了,擦了擦眼里的泪水,正要谢谢老奶奶,可老奶奶转眼不见了。媳妇取来泉水和面拍成饼,放到那块石头上,一会就烙熟了,烙出的饼又香又软。天才亮,媳妇就把饼烙完,回家送给了婆婆。

  婆婆吃了惊,忙问是怎么烙的,诚实的媳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婆婆。婆婆一听,感到挺奇怪,忙让媳妇领着她去山上看看。

  到了山头,果真不假,有一块光滑滑的石头。媳妇一到跟前,石头便火烘烘的,婆婆高兴得了不的,心想,这下子做饭不愁柴禾了。可她一到跟前,火便灭了。婆婆丢了脸,很生气,上去给石头一脚,只听“喀嚓”一声,随着一道火光,婆婆不见了。

  媳妇见婆婆叫热石头化掉了,又哭了起来,眼泪一滴滴落在山上的石头上,石头变成了土。从此,山上长了草,长了树,梁山周围的百姓不再缺柴烧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山头叫做“鏊子山”,那光滑滑的石头还在,只不过中间裂开了几道缝,人们说,这时那个心狠的婆婆那回用脚踩坏的。

  拼命三郎不怕土地爷吗

  土地爷被神州儿女誉为万物之神,多少年来人们对他传奇船的色彩加以描述,使得妇孺皆知有土地神。这样就使一些人利用人们对土地爷的信仰做些偷鸡摸狗、捞取不义钱财的勾当。这里要讲述的是石秀打土地爷,百姓面前审贼的故事

  石秀是个流汉。这天他来到荆州的翠屏山。刚到山脚下,忽然听到路边的树林子里有动静。他跑去一看,见是一个壮年汉子寻绝路上吊。石秀慌忙地救下那汉子,一问,原来这汉子欠了人家的钱,出外做短工刚回来,谁知回来晚了,村上锁了寨门,他只好睡在村外的土地庙里,临睡时他看了看钱包又把它寨到了包裹里枕在头下。谁知天明,钱却不见了。他左思右想没有法子,便走了绝路。石秀一听非常生气,他想了想,对那汉子说:“你不要伤心啦,这事俺石秀给你想法子。”

  当天,石秀请人写了很多告示,上面写道:“土地爷盗人财物,定于明日痛打土地爷,请父老乡光临。”写好后,石秀把告示贴到了附近村子的大街小巷。

  这告示一贴不要紧,惊动了四乡八邻的百姓。第二天,小小的土地庙前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来了,大家都想看看这开天辟地的稀罕事儿。石秀见来的人不少了。忙让人在院中央放了张桌子,他把衣裳一扒,跑到庙里,一把将土地爷抱出了庙门,又把它轻轻放在了桌子上。随后,他嗖地一下子跳到桌子上,对乡亲们说:“乡亲们,神仙都应以慈善为本,尽力尽心去解救黎民的困若,可是这土地神竟然盗取别人财物,欺负百姓。我们今天烧香,明天磕头,去侍奉这种东西有什么用处?”石秀说着,抄起身边的一个棍子便朝土地爷打去。可是棍子刚要落下的时候,他又收住了。只见石秀笑嘻嘻地走到土地爷跟前,把耳朵贴到了土地爷的嘴边,停了一会儿,石秀的脸色突然变了。他又向大伙说道:“乡亲们,刚才土地爷对我说,他没有偷人的钱财,他说偷钱的就在咱们这些人里头。”石秀的话刚落音,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小院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这时石秀又说:“大家不要慌,土地神答应一会儿就把那人给说出来。”石秀一边和土地神说着话儿,一边仔细地看着院里的每一个人。这时,他忽然发现有一个人神色慌张,并慢慢地退出人群。那人看了石秀一眼,扭头就要跑。石秀一见,忽地站起,指着那人厉声说道:“土地爷说啦,偷东西的就是他!”石秀说着,嗖地跳下去,一把揪住那人。经过审问,果真是那人偷的。那人只好乖乖地把钱交了出来。石秀把钱还给了壮年汉子,那汉子千恩万谢,好生招待石秀。石秀在那汉子家住了几日,又去江湖上游荡去了。他巧打土地爷的故事便很快传开了。

  财主与穷汉

  很久以前,有一年腊月,有位姓张的'财主到厢房的佛堂上香,忽然发现供桌底下的布帘在瑟瑟地抖动着,张财主觉得有些纳闷,定睛一看,原来是布帘的后面,有一只穿着破旧单鞋的人脚在哆嗦。张财主明白了,有小偷藏在里面。他定了定神,对着供桌底下说道:大兄弟,出来吧,里面怪冷的,咱哥俩到上房喝两盅去。

  躲在供桌底下的小偷只好出来了。原来,这小偷姓李,原本是邻村的一个老实本份的庄稼汉子,只因老婆常年生病,家里又有一大堆小孩子,日子过的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眼看到了大年根,家里又揭不开锅了,看着可怜巴巴的孩子们,老李咬了咬牙,动了邪念,就想到财主家偷点儿东西,好给孩子老婆过年。趁天黑,他偷偷溜进张财主家的院里,却不敢进正房,一转身进了厢房,打算从供桌上拿些馒头果品之类的供品。不成想,还没动手,却被张财主发现了。

  这可把老李吓得够呛,浑身哆嗦着给张财主跪下了。张财主赶忙弯腰扶起他:起来,起来,这大冷的天,你穿的又这么单薄,咱到上房喝几盅,暖和暖和,边吃边唠。

  老李只好硬着头皮跟随张财主来到上房,张财主把老李请到炕上,让家里人下厨,一会的功夫,摆上一桌好酒好菜款待老李。吃完饭后,张财主又让家人给他准备了一些米面肉菜,又拿出一些银子,让他带回家去过年。老李带着一肚子愧疚和感激,千恩万谢地告辞回家了。

  就这样,老李一家的孩子老婆一起过了个快快乐乐的好年。大年一过,老李就用张财主送给他的银子做本钱,做起了走村串户的小买卖。由于他老实本份,货真价实,不坑不骗,童叟无欺,买卖干的越来越红火,这样一来,家里的日子也好过多了。也有钱给老婆请大夫看病吃药,这病也一天天好起来了。

  老李的日子好过了,他的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张财主对他的恩德,他知道,如果不是张财主宽宏大量,乐善好施,他老李一家也不是过上好日子。为表感激之情,他时常买些时鲜果品给张财主家送去。可是张财主从来不收,说,老李呀,你的心意我明白,你起早贪黑的赚点钱也不易,我什么都不缺,你好好把你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就行了。

  老李也是个知恩重义的人,面对着张财主的婉言谢绝,他只好利用每次起大早赶集前的功夫,把礼品偷偷地张财主放在大门口,然后悄悄地离去。常常是张财主的家人早起一开门,就见一堆时鲜果品之类的礼物放在那里。这张财主一猜就知道是李老汉送的,于是,干脆收下了,可转过来,他就三番五次地给老李捎这捎那,就这么着,俩人的交情越来越厚。

  一年很快过去了,转眼又到了年根腊月。这天一大早,天还没亮,老李就起来了。因为今天他不光要去赶集卖货,他还有一件在他看来很重要的事儿要办。前些日子,他托在关外做生意的刘掌柜买来一棵贵重的百年老参,他要在今天早上悄悄地放在张财主的大门外,算是对恩人的一个报答。老李推着独轮小货车,摸着黑儿,来到张财主家门前。他从怀里掏出裹着老人参的小包,刚想往大门口放,猛然发现:大门前躺着一个人。老李吓了一大跳,他揉揉眼,仔细观瞧:是个冻死在外边的叫花子。老李心想:谁这么缺德呀,把个死人放到恩人家大门上,这不明显是要坑人吗?这老李也不敢多想,赶紧上前儿弯腰背起那具死尸就跑,一口气跑出有一里多地,老李实在跑不动了,才把死尸给扔了,然后又赶紧折回来,把那个装着百年老参的袋子放在大门口,这才推起小货车赶大集去了。

  第二年的大年初一,老李来到张财主家拜年。一阵寒暄之后,张财主唠起本村东头有个王姓财主家年前被人被人在大门外扔了个冻死的叫花子,结果摊上了人命官司,爷几个全被县衙门抓去了,连年都没过好。这村里人都说这是报应,因为这家父子平日欺人太甚,积怨太多。老李听了,笑了笑,也没说啥儿。

  又过去了有一个多月,老李正在家中预备盖新房,找上门来了。他说:“兄弟!你替我免了这么大灾,到现在你还瞒着我!”

  老李还在装傻充愣:“我没干啥事呀!”

  张财主说:“你还不说实话?我们村王财主出事那天一大早,我在大门外捡着了一个百年老参的袋子。细一看,门口有两行脚印,直奔村东头去了。门前还留下两行小车轱辘印儿。我一想,准是你来过又走了。今年大初一,你上我家拜年,我跟你提起这事儿,你也不言声儿,我这心里就犯了嘀咕。昨天在家门口碰上了从关外回来过年的孙掌柜,听他说了你托他买参的事儿,我就拿出那棵捡来的参让他看,他认出来,这就是你买的那棵。兄弟!你……”张财主说到这里,再也说不下去了。

  事情到这个地步,老李也只好实话实说。最后,张财主出钱帮老李盖了一处新宅院,俩人结拜成了真正的好哥们儿。

  流传地区:河北冀东一带

  行者轻松:姓名 李洪波 原创写手。供职于北京中艺文化传媒公司。从事年会晚会庆典活动服务工作,提供灯光音响舞台特效设备的租赁服务。 文字作品见于《京华时报》《新京报》等报刊纸媒。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79627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