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范仲淹的故事(3)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事亲为大(孝顺父母是第一位,事业是第二位)

  范仲淹考中进士,被授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决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安排如何把母亲接过来奉养。当时与范仲淹一起赴举的同窗劝他先去广德赴任,然后再派人去接他母亲。范仲淹说:“五年前,辞母离家的情景宛在目前,相约十年接母奉养的承诺犹在耳际。我要把喜讯尽快告诉自己日夜惦念的母亲,我要让母亲尽快结束悬念游子度日如年的煎熬。我与母亲相约十年,现在才五年,我怕母亲不相信,我要亲自回去接母亲。”

  回到千里之外的长山朱家,一见到面容憔悴、双目深陷的母亲,竟衰老得这么厉害,范仲淹不禁肝肠寸断,痛彻心脾。这时他的继父朱文翰早已因病去世。告诉母亲,他已考中进士,他已经做官,要接母亲去应天府安家奉养。并且他不仅接母亲去奉养,还将异姓的兄弟一起结过去照顾。经过一番细心周到的安排,范仲淹与母亲一行很快踏上了南归之路。在应天府同学朋友的帮助下,又经过一番周密的安排,终于把母亲和一位朱氏兄弟安顿在宁陵新家。

  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持修复捍海堤堰,正当工程进展到艰难的关键时刻,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尽管公务缠身,但范仲淹还是妥善安排工程事宜后,亲自回宁陵看望和照料风烛残年的母亲。哲人曾讲,母子之情是世间最神圣的情感。天圣四年,母亲在宁陵病逝,范仲淹悲痛欲绝,立即辞官为母亲守孝三年。范仲淹将母亲先葬在了宁陵。

  天圣九年(1031年),范仲淹经过缜密思考与安排,决定迁葬母亲,并上书皇帝,乞将磨勘转官恩泽移赠考妣,状云:

  今为迁奉在迩,未曾封赠父母。窃念臣在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逾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恩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乞移赠考妣……

  这篇奏状,字字句句,动情陨泪,道出了范仲淹这位孝子的至诚至爱,令人感佩。

  范仲淹认为他一生最遗憾的事就是母亲过世太早。母亲在世,他当官十余年,升迁很慢,官位低,俸禄少,生活过得不宽裕。后来他出将入相,俸禄高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他。真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后来他给自己孩子信中说:“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意思是说,在他贫穷时,他与妻子侍奉母亲,妻子亲自掌厨,母亲常常是粗茶淡饭。

  百善孝为先,仁以孝为本。范仲淹以孝立身,才使他具有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为天下生民谋福祉,兢兢业业,终其一生。

窖金捐寺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后期,年老多病的继父,从平江刺史任上,解组归乡。回家不久,继父辞世,家道没落,母亲一人支撑偌大的家,经常又异常困顿,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仲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想,一定要坚持学完寺院师父所教授的经学,尽量节衣缩食。

  寺里的师父发现范仲淹吃的愈来愈少,读书却愈加勤奋,几近昼夜不息。师父既感动,又怜惜,每天便留出四个饼子,送给范仲淹,嘱咐他一定要吃,不能饿坏身体。范仲淹接过师父的饼子,连连称谢。他深知,这饼子是师父的一片慈爱之心,也是师父的一片厚望。每次接到师父的饼子,总舍不得吃,总是留待读书累了,肚子饿了时再吃,于是便把饼子放在窗台上。在师父的`接济下,范仲淹的生活大有改善,终于能够坚持。有天他夜晚读书,太专心致志,太聚精会神,周围发生的一切,他浑然不知不觉。夜深了,室内灯火如豆,室外星火似萤。累了,乏了,渴了,饿了。仲淹蓦然想起师父赠送的饼子。往窗台一看,怎么少了一个?第二天,依旧少了一个。起初,仲淹心里嘀咕:难道因为我太穷,长期拖累师父,师父有些嫌弃,给的面饼减少了。转念一想,不可能!师父给我的一个也不少啊。又一天,面饼放在窗台上,他时时留意察看。到了傍晚,一只白鼠悄悄地爬到窗台上,偷食面饼。他从座位上立即站起来,白鼠听到声响,便叼着吃剩的面饼逃跑了。他快步追上去,白鼠已窜到房门外。他跑上去一看,白鼠嗖地一下,钻进了门槛旁边墙根的缝隙中。他掀开一个砖,确实有个鼠洞,比较深。端过油灯仔细照看,原来竟是一块石板,象是下面有什么东西藏着。他觉得蹊跷,忙刨开上面的覆土,露出一块大石板,掀开石板一看,范仲淹惊呆了:竟是满满一窖白金!这不知是何朝何代何年何月何人何故为谁而窖藏?心神稍定后,范仲淹唯恐深夜惊动了僧人,泄了密,立即动手,掩埋如故,恢复原貌。范仲淹分文未取,守口如瓶,依然过着往日清贫的读书生活。

  白驹过隙,三十个春夏秋冬过去。岁次庚辰,康定元年(1040年)春天,范仲淹已年过半百,他以龙图阁直学士,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某月某日,他正为防御西夏进犯的种种军务忙碌着,淄州邹平县醴泉寺的一位僧人奔赴延州,寻到了范仲淹。寒暄阔别,友情如故,师兄师弟相称,好生快活!然而,细问得知:去年一场大火,醴泉寺化为灰烬,断壁残垣,甚是凄凉,众多僧人,衣食无着,寄居他乡,甚是可怜。师父已届耄耋之年,仰天叹息之余,忽然忆起曾寄读醴泉寺三年的范仲淹,现在名满天下,请求范仲淹伸出援手,捐些银两,兴建寺庙。仲淹听师兄和尚说罢详情,痛心疾首之状可见,至于如何筹措银两资助之事,却不置一词。范仲淹派属下专人陪伴师兄,天天吃好玩好,热情周到,并亲自领师兄观看了正在修筑的城寨和兵卒方阵训练。师兄身负重任,尚无着落,不禁心急如焚,哪有心再呆下去。几次提出要走,仲淹总说“多住几日”“不急”。师兄看到边事紧急,范仲淹日夜操劳军务,时间已过去一月,决意要走,范仲淹同意了。临别,范仲淹交给师兄一封给师父的信,一再叮嘱务必把信收好,交给师父。另外,将备好的路费交给师兄。资助建寺的事,一字不提。和尚师兄既失望,又迷惑不解,就这样踏上了东归的漫漫长途。

  和尚师兄回到醴泉寺,老师父一看空手而归,只有一封书信。他拆开书信,信上竟写着窖金的一段往事。于是指使几个和尚,按信中所说的地址方位,刨开来看个究竟。不到半个时辰,光天化日之下,真相大白,一窖白花花的银子,呈现在眼前,师父和僧徒又象当年范仲淹发现时一样,惊呆了!继而大家欢呼雀跃,奔走相告:醴泉寺有救了!这时,三十多年前他们熟悉的那位苦读勤学的青年范仲淹,顿时高大起来,须仰视才见!其高风亮节,其浩然正气,令人钦佩之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gushihui/189606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