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少年韩愈不易的成长道路(2)

韩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笛音缭绕,犹如龙吟山间。

  后来,韩云卿赴任广德,李白赋诗送别: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李白喜欢韩云卿,不仅人长得潇洒笛子吹得好,更重要的是韩云卿“文章冠世”、“好立节义”。

  透过李白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出,韩愈的父亲、叔父都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此外,韩愈的祖辈中,也不乏名臣大功者:韩愈的祖父韩睿素,曾担任桂州都督府长史,七世祖韩茂是北魏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后来官至宰相。

  然而,显赫的家世在少年韩愈的心中并没留下任何印象。韩愈两三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父亲相继辞世,是兄长韩会与嫂嫂郑氏担负起了抚养他的责任。韩会早在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在朝野上下有些声名了,大约在三十七岁那年,被宰相元载提拔进入朝廷,做了起居舍人,官居六品,随侍在皇帝左右,负责记录、编录皇帝及其宰相议政的言论。也就在这一年开始,七岁的韩愈跟随兄嫂居住长安,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

  韩愈的学习非常自觉,也非常刻苦,有关史料记载,韩愈“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七岁好学,言出成文”, “及冠,恣为书以传圣人之道”, “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然而,韩愈十二岁的时候,当初提拔韩会的宰相元载由于勾结宦官,“长恶不悛,众怒上闻”,“ 将肃政于朝班,俾申明于宪纲,宜赐自尽”。韩会被朝廷认定为元载的同党而被贬谪到最偏远的地方——广东韶州做刺史。韩愈与嫂嫂也随同长途跋涉,来到韶州。两年后,韩会就因忧愤过度而死。

  兄长的去世使得韩愈一家人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回到河南孟州老家。但是当时的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根本没法生存。于是全家迁往安徽宣州。在这整个过程中,包括将韩会灵柩归葬河南孟州,从广东韶州携家带口赶回河南孟州,赶往安徽宣州,到了宣州以后对韩愈以及其他家人子弟照料看护与教育,所有这一切都不得不落在了韩愈嫂嫂郑氏的肩上。特别是对韩愈的成长与教育,她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韩会在去世前,曾嘱托韩愈:“尔幼养于嫂,丧服必以期!”郑氏是个品格贤良、意志刚毅的女人,她不但承担了一家大小的生计,而且尽心培育这个年幼的弟弟。韩愈回忆说,郑氏对待他:“视余犹子,诲化谆谆。”

  这个时期韩愈家里的经济状况非常困难,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意思是说,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家里穷苦得不行,吃饭穿衣都是问题,之得求救于亲邻,这才知道读书做官不只是为国为民,也是为了自己有饱饭吃啊!

  可见,父母的早亡,兄长的去世,家境的败落,生活的窘困,嫂子郑氏的含辛茹苦,以及期望恢复先祖的辉煌与荣耀,渴望为官一方,造福民生,所有这些就是韩愈自觉刻苦学习的巨大动力!

  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的青少年时期是最为艰苦也最为曲折的一个!这对韩愈一生的成长,对于韩愈日后成长为一代思想大家、文学大家有着非常关键的奠基作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anyu/20281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