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河中石兽最简单翻译(2)

河中石兽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翻译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究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庙里设馆授徒,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像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很疯狂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笑着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显得)很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第二点的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拓展延伸】

河中石兽究竟在何处?

  人教版七年级上《河中石兽》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文章通过寺僧、讲学家以及老河兵三类人对河中石兽位置的判断和求证,得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的生活启示,给人以教益。但文中对于河中石兽位置的判断与认定,却值得商讨。

  从文章本身看,寺僧原地打捞及沿河寻找,显然是不考虑实际的盲目行动,因此“竟不可得”或“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考虑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认为河中石兽“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虽“众服为确论”,但遭到老河兵的嘲笑。老河兵根据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作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判断,而结果是“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实际情况究竟怎样?河中石兽真的如老河兵所说,而且“得于(上流)数里外”吗?恐怕稍有实际生活经验的人都会疑惑甚至摇头。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综合考虑,当然较全面,但实际情况往往较为复杂,河中失石的位置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石兽的大小、水流的缓急、河中泥沙的厚度、河床的坡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石兽的位置。这些因素其实很关键,可从这篇文章中,这些实际情况我们无从判断。我们暂且不考虑特殊情况,只考虑一般性情况。按照老河兵的说法,石兽的性质又硬又重,泥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兽,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兽下面迎面冲激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时候,石兽必定掉进坑穴里。水不停地冲激,石兽就“转转不已”,经年累月,石兽就被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这样的分析似乎很有道理,但石兽真的就在水流的冲激下“转转不已”吗?我们知道,石兽掉进坑穴,是其重力作用的结果,但石兽掉进坑穴后,石兽的重心相对于河床来说就降低了,如果再有水流的冲激,其重心必然还会降低。那到什么时候石兽才不会动了呢?那就是石兽降低到与河床相平的时候,这时河中石兽完全被泥沙掩埋,河水就不再对石兽产生“反激之力”了。

  据上分析,石兽的整体趋势是往上游移动的,但文中所说“果得于数里外”,显然不合常理和实际。一般的情况,石兽的位置应该是在原地稍往上游的某个地方。

  既然这样,那老河兵的判断实则是另一种的“据理臆断”。难道纪晓岚所记之事不是事实?笔者推测文中所记应该不是纪晓岚亲身经历,可能是道听途说。因为老河兵的判断如果不认真去考证,似乎也是道理充分,足以让人相信。另外,《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阅微草堂笔记》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书中记述若真若假,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无需太较真它的真实性,也就“姑妄听之”罢。但无论如何,文章得出的结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却是富有启发性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ezhongshishou/16128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