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红楼梦读后感13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梦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梦想色彩的杯具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杯具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然而,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应当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杯具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杯具时恐怕首先是指宝黛感情的杯具;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杯具。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杯具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杯具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杯具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经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

红楼梦读后感14

  想必《红楼梦》大家都看过吧!这本书的作者是清代富贵人家曹雪芹的著作,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在四大名著中,它就是“大哥”有人说,曹雪芹写出这本书,就是要来诉说自己的身世,确实,书中的贾府也就是当时社会中曹雪芹的家,因为曹雪芹跟林黛玉的身世几乎一模一样。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则《红楼梦》必是不赞一词,千秋万代的惊世巨著;如果色彩斑澜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则《红楼梦》必是其中最耀眼的一方;如果历史遗留的文化巨著是大海里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则《红楼梦》必是浪涛的顶峰,俯视万物。

  走进《红楼梦》,顷刻间大观园的大门为我们打开,使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儒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来历和曾经繁盛的景象,也写尽了大观园里豆蔻年华的热烈,但在那个年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造成了大观园里的重重悲剧,跳井而死的金钏,孤守青灯泥佛的惜春,含冤而死的可卿,青春守寡的李执,被执磨至死的迎春,还有远嫁的探春……在封建社会的残害下,那一颗颗被泯灭的纯洁如雪善良的心灵,那一张张被抹杀如天使般的笑脸,无不让人为之叹息。

  在我看来,第七十回为最妙,主要为我们叙述了“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尔填柳絮词”。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必属丫头们与众人放风筝的事,没过多长时间,众人们的风筝都纷纷飞上了蓝天,可宝玉的美人儿风筝总是放不起来,宝玉急得直出汗,遭到众人的取笑,可他更气更急了,气得将风筝恨地掷在地上,对众人说:“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从这段趣味十足的语句中,我感受到了宝玉的天真,率直,纯洁的性格特点,后来宝玉经过那泼辣能干的探春的指点儿,换了顶线儿,美人越飞越高,直至不见踪影。次要的内容便是宝玉与众人结社赋诗。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飞燕舞,在这美好的季节,少不了组织一项活动,宝玉将散了一年多的诗社重新组织起来,请众人写诗......

  这本经典文学著作深刻地体现出了当时社会,朝庭,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对封建的科举考试,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一个婉转动听的故事讲述了当时老百姓惨不忍睹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作者的远大抱负。令人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内容真实,《红楼梦》才得以一代代流传至今。

红楼梦读后感15

  “这个妹妹,我原是在哪里见过的?”是那个“行为乖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吗?还是那个“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呢?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倘若从始至终,书中只道一个繁荣富贵的荣国府一步步走向衰败,一整个时代的兴衰史。“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生命。”只道这是一个悲剧,细细品味,又何尝一个“悲”字概括了得!

  纵是“情”字贯穿全文,也终是“情”字枉了众生。前八十回中,曹雪芹让红粉佳人纷纷零落,一个接一个的枯萎凋谢。表面是道不尽的风光富贵,实质却落了个腐朽败落。偌大的荣宁二府,竟无一个新子嗣诞生。只有逝去,没有新生。

  最令人唏嘘的,莫不是宝玉和宝钗入洞房春宵一刻的时候,黛玉含着泪:“宝玉,宝玉,你好……”气绝身亡。是那个巧笑盼兮,含泪葬花的黛玉?还是那个说着“你死了,我做和尚去”的宝玉?悲欢离合,人生几何。

  大梦梦几许?

  后来无意中读到《青年文摘》的一篇文章:《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年幼的曹雪芹享尽荣华富贵,和姐妹丫鬟一起玩在一处。那情形倒如贾宝玉无二人了。可美好之梦总会结束,在他12岁那年戛然而止。家族崩坏,人情冷暖自知,他幼小的心灵在腐败现实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他的人生起起浮浮,终于握紧了只属于他的笔。真实经历的人生,改写进虚幻的《风月宝鉴》,一半真一半假。到底是贾宝玉,还是曹雪芹?

  合上书,眼前的世界竟如泡沫般缥缈无依。我想到了我的生活,曾经阖家团圆,可世故难测,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我而去。黑夜里低低的啜泣声,却唤醒不了沉睡的灵魂。只道这世间虚虚假假,凄凄惨惨。至亲的家人往昔美好仍历历在目,恍若昨日。忽而画面突转,如电影一帧,终于定格在黑白的一幕,仿佛时光都滞留了。我蜷缩角落,望着空空的房间,微黄的灯光泛起惺忪的一角,张牙舞爪般向我袭来。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

  命运难测,我逐渐长大,明白失去乃人生常态。轻轻拭干眼泪,眼前《红楼梦》三个大字在阳光映照下,显得熠熠生辉。一纸如人生,人生为一书。个中缘由,谁又能说清呢?若我沉浸往日悲伤,又如何看到未来那一星点的曙光呢?把握现在,这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只因为我知道:

  看见的都会过去,看不见的才是永恒。

【红楼梦读后感集合15篇】相关文章:

1.红楼梦读后感(集合11篇)

2.《红楼梦》读后感(集合11篇)

3.《红楼梦》读后感集合11篇

4.红楼梦长 - 《红楼梦》读后感400字

5.红楼梦读后感650字

6.《红楼梦》读后感550字

7.精选读后感:红楼梦

8.红楼梦读后感1400字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ongloumeng/38875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